文|刘世佳
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央党校科研部中心研究室副主任徐晓明研究员著的《新质生产力理论与实践》与读者见面了,可喜可贺可读。这本书给正在致力于学习研究与实践新质生产力的读者们提供了很大的价值。
该书写道,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黑龙江省工作汇报时,首次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2024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作了全面阐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也是新时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实践与理论创新相结合的科学成果。
时代在发展,生产力在演进,作为新质生产力的跃迁,一方面需要进行理论研究,一方面又需要对发展实践进行指导。作者把“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进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实践”融会贯通起来,深入进行研究阐述,并探索实践经验,为地方和企业提供有理有据、有价值、有抓手的成果。
该书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新质生产力理论和实践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探索:第一,为什么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需要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又是如何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第二,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和特征是什么,新型生产要素如何发挥作用;第三,如何发挥并打通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与产业创新体系,培育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第四,如何发挥制度优势,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第五,国家与地方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探索经验,为未来发展提供哪些借鉴与启示。
上述问题的阐述,基于作者长期跟踪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实践的调研积累,将新质生产力理论与实践概括为六新,即“新战略、新理论、新动能、新产业、新制度和新探索”。
该书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梳理和总结归纳,系统分析了新质生产力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还对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意义、理论贡献、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制度体系、地方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理论,指导高质量发展和实践作出了贡献!
该书不仅是对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梳理和阐述,更是对新型生产要素和生产关系变革,以及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思考与展望。
该书努力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展现了作者对新质生产力是什么,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问题的思考,为读者关注和了解新质生产力研究领域的新课题与新实践,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
该书在理论研究基础上,还致力于研究新质生产力在地方应用上的实践探索。作者通过案例分析、实际调研、书信往来、资料汇集、座谈讨论、征求意见等方式,深入挖掘各个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实践,总结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的创新模式和实践路径,为相关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借鉴。因此,该书不仅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理论参考。
该书紧紧抓住当前热点主题,首次从理论联系实践的层面,为读者系统性阐述新质生产力,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背景到现实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支撑。该书用生动的实践案例,概括性地总结了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成果。该书从理论与实践结合出发,以新质生产力为轴线,从新战略、新理论、新动能、新产业、新模式等角度切入,对新质生产力提出的时代背景、发展路径及创新实践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对科技创新和产业体系进行了全景化描述。该书提出,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实现生产力质的飞跃,必将重新塑造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活动方式,并从新质生产力提出的历史背景入手,理论联系实践,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系统且全面阐述,并创造性地提出培育新质生产力产业集群, 建立新型产业评估体系。该书还对新质生产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如何布局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由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科技服务共同体有机组成。
该书作者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该书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区域分析与企业分析局部分析与系统分析的思想方法,透视京津冀区域、长三角区域、粤港澳大湾区,用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质态和动能,从而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为全国其他区域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范式和经验。
上述可见该书是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的杰作。
(作者刘世佳系黑龙江省科顾委常务副主任,黑龙江省人大第三方专家评估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黑龙江省人大立法咨询专家,龙江振兴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大庆精神与龙江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编审、研究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