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飞长篇小说《大世界》研讨会在宁波镇海顺利举行

4月14日上午,由浙江文艺社出版的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得主海飞长篇小说《大世界》研讨会在宁波顺利举行。

活动由浙江省作家协会指导,浙江文学院(馆)、浙江文艺出版社、宁波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镇海区委宣传部主办,镇海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镇海区澥浦镇人民政府、宁波市作家协会承办,镇海区文艺大师海飞工作室协办。会议就《大世界》的文学价值、艺术特色、时代价值展开深入的讨论。

浙江文学院院长、浙江文学馆馆长程士庆,宁波市文联二级调研员冯国祥,宁波市镇海区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爱民,宁波市作协副主席、《文学港》杂志社主编俞云灿(雷默),镇海区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徐崇禧出席。王侃、李云雷、张学昕、来颖燕、周保欣、金赫楠、南志刚、黄德海等专家参加研讨。

会议由浙江文艺出版社总编辑王晓乐主持。

海飞是当代实力派作家、编剧。曾获人民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奖项。著有长篇小说《醒来》《苏州河》《昆仑海》等,编剧作品《麻雀》《谍战深海之惊蛰》等。

长篇小说《大世界》是“海飞谍战世界”的又一力作,故事的主要发生地在宁波。小说以共产党地下组织安插在宁波日本宪兵队的“400反间谍小组”为原型,讲述了一个跌宕起伏的谍战故事。抗日战争时期,主人公朱三原为上海外滩大世界游乐场的魔术师,目睹特工陈昆在雨夜中牺牲后,他随即接受组织安排,冒用其身份潜伏进宁波日本宪兵队。为了抗战的胜利,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朱三不惜舍弃了家庭,放弃了爱情,用九年时间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革命者。

宁波市镇海区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爱民对与会专家和嘉宾表示衷心的欢迎与感谢。他认为,海飞作为镇海文艺大师,给镇海的文艺事业带来了显著的变化。镇海历史悠久,文化昌盛,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意蕴。“海飞谍战世界”是重要的影视IP,而《大世界》的主人公从镇海出发,融入了镇海本地文化元素,这对镇海的未来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进一步擦亮了镇海的五张文化“金名片”。

宁波市作协副主席、《文学港》杂志社主编俞云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回忆了和海飞相识相交的过程。从海飞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作品开始,俞云灿就已经注意到海飞的文学才华。俞云灿表示,海飞是一个极其勤奋、精力旺盛的作家。正因此,他才能平衡好作家和编剧的身份。而作为镇海文艺大师,海飞为宁波文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真诚地祝贺《大世界》顺利出版,希望它的影响力能够持续扩大。

浙江文学院院长、浙江文学馆馆长程士庆用“大世界”“小人物”“故事海”三个词概括了小说的特色。近年来,海飞不断扩大“谍战”书写的地理版图。小说的发生地从上海、重庆,转向了宁波、台州、舟山等城市。此外,海飞笔下的人物并非生来就是伟大的英雄,而是从小人物一点点成长起来的。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里“讲故事”的传统,自如地纵横于纯文学与类型文学之间。正因此,海飞的小说有极高的辨识度。

紧接着,与会专家围绕《大世界》的创作价值、时代意义和作品风格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气氛热烈,持续了两个多小时。

辽宁师范大学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著名评论家张学昕表示,《大世界》既写出了“传奇”,又写出了“神奇”。他曾认为,小说家过多参与影视剧的改编会磨损其文学创作的能力,但《大世界》的出现改变了他的看法。他说,“谍战”是《大世界》的外壳,小说的内核却极具文学性和抒情性。主人公不会将革命挂在嘴上,但他们执行任务时视死如归的精神却体现出了对革命的高度体认。此外,张学昕还高度赞扬了海飞对小蜻蜓和潘水这两个角色的刻画,他认为这是海飞贡献给中国当代文学的两个重要的女性形象。

宁波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宁波大学教授南志刚认为,《大世界》的戏剧性、文学性非常强,融民族解放斗争的大场面与宁波地方性文化为一体。他称,《大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历史的视角,妥善处理了诗性与日常性的关系,写出了宁波人特有的个性。此外,小说还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资源,极具叙事密度与张力,技巧纯熟,令人印象深刻。

浙江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与传播学院教授、著名评论家周保欣也对《大世界》进行了精彩的分析。他认为《大世界》不是一部单纯的谍战小说,并将海飞在小说中采取的叙事姿态称之为“地平线视野”,即退到远处看要处理的事物,用小人物来承担宏大叙事的功能,写出了生命的苍芒感。周保欣认为,海飞借用变魔术的概念,巧妙运用“戏法结构”来组织小说,达成了一种无穷变化的戏剧效果。此外,小说对地名、物名的处理也颇具匠心。

河北文学院副院长、著名评论家金赫楠称,海飞的小说饱含南方腔调,迷人而纯粹。他笔下的人物往往不是精英,而是普通人。朱三假扮陈昆又变回自己的过程,就是一个普通人成长为革命英雄的过程。主人公随着故事的进展慢慢成长,其心路历程符合生活的逻辑,因此能够深刻引起读者的共情。在她看来,优秀的谍战小说写的是肉体的疼痛、精神的分裂。它需要不断开拓、挖掘深层次的人的体验,既有超越日常经验的传奇,又能使读者感同身受。《大世界》在这方面则既有传承,又有突破。

《小说选刊》杂志副主编,著名评论家李云雷认为,《大世界》写的是历史、地理、风物。与海飞以往的作品不同,《大世界》具有极强的地方志的味道。海飞在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地方元素,使其具有极强的“在地感”。李云雷还指出,海飞的创作深受先锋小说的影响,在精英式的写作中融入了谍战小说的因素,为谍战小说发明了“新的语法”。这种将谍战小说与地方志小说融合在一起的做法,也让海飞的创作呈现出极强的独特性。

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杭州师范大学教授、著名评论家王侃对《大世界》中的“小人物”的描写表示了肯定。他从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困境出发,分析了《大世界》在寻求新的表达方式方面做出的努力。海飞以自己的方法,将文学和电影、纯文学和类型文学结合,唤醒了中国小说创作中被有意遮蔽的部分,再次激发了“宏大叙事”的活力。王侃认为,类型文学写到极致也能成为经典,海飞构建体系庞大的“谍战宇宙”的写作计划,着力拓宽并漫出类型文学的边界,意义重大,空间广阔。

《上海文学》副主编、著名评论家来颖燕认为,海飞从知识和修辞角度扩展了谍战小说的可能性。小说最触动她的地方,是没有因为追求情节而牺牲掉最可贵的人情。谍战小说惯有的谋篇布局、悬念设置并不是《大世界》关注的重点。

海飞想要探索的是真实可感的人。作为谍战小说,《大世界》往往不惜“剧透”,提前告诉读者结局。但这并未损伤小说的阅读趣味,恰恰相反,对人物必将为革命牺牲的种种细致的心理描写,赋予了小说慈悲的底色,唤醒了小说的残酷之美。

在《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著名评论家黄德海看来,类型小说往往是“封闭”的,但《大世界》却是开放的,能够引起很多的话题讨论。海飞关注地下工作人员个性中柔软的一面,他们不只是钢铁之躯,也是血肉之躯。在讲究快节奏、高效率的短视频时代,人们的耐心消失得极快,而《大世界》中充满“人性的溢出”,这是写作中最值得尊重、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应该被耐心对待的。

本书作者海飞向与会领导、嘉宾表示诚挚的感谢。他回顾了《大世界》的创作历程。他说,这部小说写的是人生。朱三失去了与自己肝胆相照的“大世界”组员,与妻子傅灿灿之间相爱却不得相守,父亲和儿子死在他面前却不能救,与唐书影之间惺惺相惜却又无奈分离,最终只能独自走向茫茫暗夜……主人公的际遇浮沉诠释了何为“我们的死不叫死,我们的死叫牺牲”。乱世潜流,纵深入海,《大世界》也是为无名英雄立传。最后,他感谢宁波镇海提供的创作环境,让他能够顺利推进这部小说,并对浙江文艺出版社以及自己的工作团队表达了感谢。

浙江文艺出版社总编辑王晓乐对研讨会做了总结。《大世界》始于谍战,通往的是更为广阔的世界,代表了海飞小说创作的最新成就,是不可多得的文艺精品。多年来,海飞一直致力于探索谍战小说可以到达的高度与广度,为谍战小说的写作开辟了新的艺术向度。“海飞谍战系列”凭借其独具气韵的语言风格、不落俗套的人物塑造以及对幽微人性的挖掘,已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界不可忽视的现象。最后,王晓乐对海飞将书稿交予文艺社表达了诚挚的感谢,也对海飞未来的创作充满期待。

正如海飞在创作谈中所说:“我不仅仅想写一个信仰不灭、主义不变的故事,我还想写一段复杂的令人唏嘘的人生,想要看到庸常岁月中的欢笑,掩卷后有沉思和难过的故事。”海飞将地方风貌与历史文化巧妙地结合起来,打破了类型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壁垒。海飞用文字复活了朱三这样的无名英雄,让读者在领略主人公慷慨激昂、唏嘘万分的人生的同时,体会到革命的意义。

Read Previous

文学是多样的 ——“一盏新茶品江南”茶文化巡讲活动在杭首发

Read Next

读者开放日还有魔方大赛?这家大学出版社的春日市集又来了!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