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中,成长故事总是让人倍感亲切。关于“长大”和“如何长大”的永恒话题总能引出每个人遥远的记忆,直达心中最隐秘的角落。那些随着时光泛起的往事哪怕再痛苦,也都被加上了“千帆过尽”的美好滤镜。但有些成长故事却不同。它们致力于描写无可磨灭的真实,唤起普通人最深切朴素的情感。它让你在面对成长时可能并不会愉快,就像你此刻面对现实那样,但它会给予你微小却坚不可摧的力量,记住一些容易被遗忘的问题的答案。
近日,美国作家贝蒂·史密斯的经典文学小说《布鲁克林有棵树》由浙江文艺出版社正式推出,小说讲述了20世纪初的纽约布鲁克林,一个移民家庭的小女孩弗兰西·诺兰的成长经历。
弗兰西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父亲约翰尼没有养家的能力,只能在酒吧打零工,全靠母亲凯蒂帮别人做家务维持生计。父母在社会底层的挣扎让弗兰西从小就见识到生活的不易。她和弟弟尼利很早就开始以卖废品等方式为这个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父母的影响下,弗兰西始终抱有坚强独立的生存意愿和奋斗精神,从不放弃从书本中汲取知识。家庭给了弗兰西温暖,也催促她长大。在布鲁克林的贫民区里,弗兰西经历着成长的迷茫、挣扎和痛苦,也向着自己心中的目标逐渐靠近。
与那些诚实地描写生活本身的文学经典一样,《布鲁克林有棵树》以缓慢、蜿蜒的方式展开故事,还原了“成长”尽可能复杂的面貌。实际上,弗兰西绝对不是一个理想化的“大女主”。她在面对同龄人的恶意时会手足无措,意识到母亲重男轻女时会难受与自我怀疑;受到别人羞辱后会勇敢反击,当弟弟为家里带来一棵大圣诞树也会感到骄傲……她很容易受人影响,自我质疑到令人沮丧,她有时会过于温驯,任由别人伤害。但她对生活有着永不满足的好奇心,渴望超越自己卑微的生活地位,她有着钢铁般的性格,最终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本书通过平实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一个普通女孩跌跌撞撞长大的不易,也能看到身为一名女性成长和独立的意义。
《布鲁克林有棵树》的出版和流行堪称一个奇迹。作者贝蒂·史密斯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的一个移民家庭。小时候贫寒的生活成为她日后创作最重要的灵感来源。14岁时,贝蒂被迫辍学。此后一直到她的两个女儿都上学之后才得以重回高中,但仍未完成学业。这使得她无法正式进入大学学习。
好在贝蒂找到了自己的热爱:写作。她一边旁听课程,一边打磨能力,后来还获得了前往耶鲁大学学习戏剧的机会。20世纪30年代末,她将注意力转移到小说创作上。彼时的美国出版界和文学评论界对来自底层的写作者和女性写作者存有偏见。直到二战爆发,男性写作者锐减,女性开始大量出版小说,女性编辑广泛出现才使得贝蒂的作品有了出版的希望。1943年,《布鲁克林有棵树》一经出版,大受读者欢迎。1945年,大导演伊利亚·卡赞改编的同名电影斩获奥斯卡奖项。此后,《布鲁克林有棵树》被翻译成多种语言,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有些人管它叫‘天堂树’。无论它的种子落在哪里都会努力向着天空生长。它生长在被木板封起的空地里,生长在遭人忽视的垃圾堆中,它是唯一能在水泥地中发芽的树,只在廉租公寓小区里枝繁叶茂。”很明显,这树就象征着贝蒂·史密斯和她笔下的弗兰西,以及那些在苦难的缝隙中寻找生机,在见识生活的真相后仍然选择热爱的人。愿我们在未来不论身处怎样的困境,也能如同天堂树一般生机勃勃,永远向上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