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孟瑜:从一本杂志到一个品牌

在中国书籍设计史上,中国·最美的书评选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月26日和27日,“最美的书20年设计艺术论坛”在上海图书馆成功举办,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图书馆、“中国·最美的书”评委会和上海市出版协会联合主办,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长青文化专项基金协办。论坛现场嘉宾云集,来自全球的设计师、最美的书评委、中国出版人汇聚一堂,围绕主题词“设计、阅读、审美、生活”展开研讨和交流。

演讲者: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邱孟瑜。策划并主编多部国家级重点出版工程与国家基金项目,带领的团队屡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最美的书”“全国优秀美术图书”。

从一本杂志到一个品牌

 书籍装帧设计的破除壁垒,对美术专业编辑提升自身综合业务水平的重要性

壁垒的内外因素制约:一是观念上,把书籍设计与图书文本内容的编辑设计的功能价值割裂开,把前者简单定义为书装设计,仅仅为图书美化、提供阅读舒适度,而不是图书文化价值赋能增效。书籍设计和装帧设计,两者之间的性质差异在吕老师的《书艺问道》一书中有详述,此处不展开。二是职责定义与考核制度的制约,出版社的美编部门往往被视为艺术加工部门,是编校印发流程中的一环,流水线操作,计件(量)制考核,这样的职能定位无疑抹杀了书籍设计的个性创意化研发。当然图书有图书的不同功能与社会属性,效率与性价比都是出版社对产出需要考量的因素。

20、21世纪之交我国出版业面临的事业改企,带来的巨大冲击之一是编辑职能的转型——从案头加工编辑转为策划型编辑,已经预示着编辑创意时代的到来。责任编辑需要承担的是选题开发、策划与市场营销策略的酝酿,领导那边的项目投资说服工作,内容制作过程与程序流转中的督导,最后以市场销售的业绩、双效益综合评估取得绩效考核奖励。所以,责任编辑某种程度上,类似于项目制经理人。

而在内容编辑向企划全能型转化的初始阶段,美术编辑也不知不觉间面临从“装帧设计”向“书籍设计”的转型。这种双向的创意渗透,打破了文字信息传达过程中原先各自为营的壁垒,美编开始更注重图文的视觉传达规律研究,以及对书籍整体阅读架构的设计思考,于此同时伴随策划编辑的要求,介入印制成本、经济效益的考量。

 一本杂志:做美书的发端

图书在当下能提供什么可持续价值?盛传不止的出版 “夕阳产业”一说,一直是对我们的终极拷问。对艺术专业图书生产者而言,我们起码知道,做形、质兼美,别具创意的图书,是艺术类用户读者对我们产品的基本诉求。

2003年,我们社开始发力设计专业板块,主要面向艺术设计师生、专业人士与爱好者。在研发和积累阶段,时中国美院设计学院院长,为中国教育界引入二维、三维设计基础教学全新理念的王雪青教授,向我们举荐了法国一本设计创意类杂志Etape,当时他的一句话打动了我们:这是他留法10余年积攒下来,又一本不落全部携带回国的设计 “圣经”。2006年年末,我们正式引进出版了法国PYRAMYD出版社的这本杂志。《艺态》国际季刊中文版全新诞生。

— 其读者定位:专业小众化MOOK,面向平面设计师与学生群体的偏高端设计专业读本

— 内容:欧洲设计动态,访谈形式介绍欧洲新潮小型设计工作室的原创作品,部分设计史专题论述

— 我们的目标:接轨国际最新平面设计思潮,扩大国内设计师生的视野,与我社原创与引进类设计专业图书、教材形成互动

— 对外功能定位:获得设计创意的源泉

— 对内:打造一个互通合作开放的平台,成为年轻一代文编与美编互通合作、共同成长的练兵场,是辅助其观念与职能转型成长的“拐杖”。

— 学习要旨:如何予以图文视觉化的语言表达和信息建构语法的组织能力

一、每一期对引进版内容进行本土化改造。不是原版照搬,从标题设计到内容板块,都有取长补短和重新设计的部分。

二、版式改造。一年四期,除了基本网格构成与正文字体字号保持一致,每一期都作为一个新案例来研究设计,配合新主题探索新创意

三、邀约社外设计师阶段性合作,打造一个开放式合作平台。这其中,有与国美、央美等艺术院校、媒体界的平面设计师大咖合作,不断探索实验;也有与一众设计师同期或后期围绕《艺态》展开相关图书的出版。

《艺态》带给我们的获益

A:  越来越多的年轻编辑明白了如何在书籍设计中体现创意赋能。编辑工作不是简单的图文搬运工,而是根据每本书特性,将信息的重要价值最优化地视觉传达,要学会如何为内容找到风格匹配的设计者,如何与设计者沟通,共同架构最舒适的感官整体体验。

B:明白了内容创意的价值提升,是图书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之一。每本书,无论是引进版还是原创,从来不是来料简单加工,而是注重图文内容的精致提升与优化,同时又注重成本控制与产出效益。

C:形成“做美的书”的共识。我们的书不会是同类竞品中价格最低,但我们的书绝对是让你留得下的。这由一本书的内容和形式决定,也由出版社的品牌输出决定。中国“最美的书”我们年年参评, 20年中总共获得21个奖项,而且参评图书几乎都是走市场,从来没有为评奖专门去订制图书选题。其中不少还成为了不断重版的专业长销书。书籍设计是艺术设计软实力的体现,也是在打造、输出出版社的文化品牌。这是最好的答卷。

D:终极提问——我们的出版带给读者的收益是什么?

 做最美的书,手把手教你如何做美的书——一个品牌的诞生

“美书志”:一个关于中国”最美书”设计教育、设计师创意与学术成果交流的开放平台

出版社与产品可持续的生命力来源于品牌。出版社的品牌不是产品,不唯是丛书名,而是出版社的专业魅力、文化张力体现。碎片化信息爆炸与思想碎片化的时代,我们集合起的这些书,是我们历经20年长期发酵,在设计类板块中梳理的部分图书产品,一方面是最美书获奖书的案例,提供了做美书的范例,一方面是关于如何做美的书,涉及字体、排版、品牌、书籍设计等诸多类别,内容有系统性,有深入精进的脉络可承,可以提供读者循序渐进学习平面设计中最基础、最具普适性的一块。

如果说,之前在在做《艺态》杂志和图书产品阶段,我们更注重的是设计思维与国际接轨,内容创意的产生与打磨,体现的是编辑/美编职能的转型,那么,在当下整个出版融合发展的大转型时代,我们更注重的是品牌设计意识。随着内容策划与传播方式的进一步完善、传播程序的立体化复合化、销售创意与策略的先导,以品牌作为产品链的核心凝聚力,对于出版而言,势在必行。

向中国“最美书”品牌学习,他们遴选的是平面设计领域中最具有延展性的基面中的菁华,20年提供给设计各界源源不断的创意源泉,凸显中国设计软实力与中国出版业书籍设计的文化张力。

创意,创意,创意!

致敬中国“最美书”20年!

谢谢聆听!

Read Previous

丁绍光:我的读书心得

Read Next

数字时代书籍的意义:回归原始的本质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