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书籍设计史上,中国·最美的书评选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月26日和27日,“最美的书20年设计艺术论坛”在上海图书馆成功举办,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图书馆、“中国·最美的书”评委会和上海市出版协会联合主办,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长青文化专项基金协办。论坛现场嘉宾云集,来自全球的设计师、最美的书评委、中国出版人汇聚一堂,围绕主题词“设计、阅读、审美、生活”展开研讨和交流。
演讲者:丁绍光,艺术家,1939 年生于陕西省城固县。1979年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制作大型壁画《美丽、丰富、神奇的西双版纳》,同年出版《绍光西双版纳白描写生集》。1995 年,联合国在艺术与集邮项目总结报告中提名表彰了联合国成立五十年来二十九位当代艺术大师,丁绍光是其中唯一的亚洲艺术家。1995 年,日本 NHK出版社出版的《丁绍光作品集》获世界文化交流金奖。1996年,经中国文化部批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丁绍光奖美术大展》。丁绍光曾四次被选为联合国代表画家,创作《人权宣言》《母性》《美丽的梦》等作品,以版画形式由联合国世界联合会向世界发行。
我的读书心得
今天我想用漫谈的方式,来谈谈我在阅读中的一些体会。
我是属于20世纪30年代的人,我们的少年时代不像现在的孩子,有个手机每天可以玩玩游戏。我们那时候最大的乐趣就是读书,除了上学以外,读书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乐趣。
我作为一个艺术家,希望也能做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是个很爱读书的人,要说读万卷书,那是不敢讲,但读了上千本书恐怕是有的。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读书的过程当中,你读书越多,你了解的圈子会越大,圈子越大你看到的问题也会越多。
到了老年以后,比如到了我这个年龄,我读过的很多书已不太记得,或记得不是很清晰,有很多记忆开始模糊,模糊了以后,我觉得很多东西开始从一种很复杂很丰富的状态逐步走向单纯,有很多的问题我却反而觉得更清晰更通透了。
所以我今天就谈谈几点主要的体会。我在阅读当中,对人生、对世界有了很多新的看法,集中点讲,就是四个“三”:三场剧、三大起源、三大问题、三天。
“三幕剧”
西班牙有一个很著名的哲学家叫格拉西安,他有一本书,名叫《智慧书》,这本书曾经也被翻译成中文。看完了这本书以后我受到一些启发,最重要的是其中讲到的人生有三幕剧。第一幕剧就是向逝者学习,逝者就是已经死掉的人,也就是向历史,向传统学习。学习的方法概括来讲,一个是经验,一个是教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错的,我们都应该记着。那些错的,我们要汲取教训,好的我们应当继承,一个正一个反,这才是历史。第二幕剧,和同代人交流。我们每个人活在当代肯定要和当代人交流,工作当中也好,生活当中也一样,要在交流中提升自巳。最重要的是第三幕剧,就是和自己对话。和自己对话是很多人做不到的。怎么和自己对话?按妥斯妥耶夫斯基曾经所讲的,经常要问“我是谁”,这就像鲁迅先生讲的,是对自己灵魂的拷问。人就是在否定、肯定和再否定、再肯定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当中才能够逐渐地进步。就拿卢梭举例,当时已是全球著名大作家的他写《忏悔录》,把自己批了个狗血喷头,结果是最后他站在了更高的层面,精神得到升华。
三大起源
下面讲“三大起源”: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意识的起源。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正是在追寻这三大起源的密码中向前发展的。这对我们艺术家,对各行各业,都至关重要。我认为,世界科技研究的发展已经到了今天这个程度,不能不讲这三大来源。
“三大问题”
“三大问题”,这是人类历史上经常被提到的最重要的三个问题。一个问题是人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我觉得很重要,要了解历史,要知道人类整个经历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有问题的,哪些应该继承,哪些应该反对,哪些应该改进。第二个问题是人类往哪里去。第三个问题我觉得是更关键的,就是当代人类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考的,不管你是哪一行,我觉得都应该考虑这个问题。
我觉得第一个挑战就是人类社会已经不太平了。局部的战争并没有停止,甚至对人类毁灭性的核战的危险正在加剧。第二个挑战是人工智能,人类如何控制人工智能向有利於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人工智能加生命科学,基因组合,一个新的机器人类,正在向人类宣战,向传统的一切宣战!人类社会从农耕时代到工业革命经历了几千年,从工业革命到信息时代经历了一百多年,从信息时代到人工智能只用了几十年,人工智能的发展更是迅雷不及掩耳,一个又一个突破性的进展,令世人惊叹,令科学家、发明家痴迷,人类应当清醒的认清一个人工智能的新时代正在到来。
今天,交流有了自媒体,有了网络,有了人工智能,人类的手段就更多了。在交流当中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互相之间的一种诚意,这是一种带有温度带有感情的交流。费孝通先生讲的十六字箴言,我觉得还是很重要的。
各美其美,就是说你在各种场合的交流当中,都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美。各美其美那是尊重别人的传统。每个民族都有它的特色,有它的追求,这个美不仅仅从艺术角度讲,我觉得是从人文哲学,从整个人类学社会学来讲,它是整个人类的人性之美。从这一点上来讲,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不同的情况,要尊重它们的独特性。我觉得百花齐放,满园春色这才是真正的春天。
第二个叫美人之美,就是要成人之美,这不仅让你要尊重别人,而且让你要帮助别人,成就它的美,成就它的特色。成就了别人,丰富了自己,这也是很重要的。
第三个是美美与共。我觉得这个对今天来讲就很重要。美美与共的“共”就是要文明求同,文化存异。美美与共的“共”是什么?我觉得是在艺术上或文化交流上应该遵循的一些原则。比如说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或者是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注,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性真善美的遵循,这个就是“共”。你采取不同的艺术手段也好,不同的方法也好,最后达到的目的有共赢的东西,最后达到同频共振,大家能够说到一起,互相有感染,而不是强加给别人。
最后一个是天下大同。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互助友爱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从老子到孙中山先生讲的“天下大同,天下为公”,到贝多芬的交响乐《欢乐颂》,都反映出了天下大同是人类最理想的归宿和境界!正反两面,从正面也好,从反面也好,都认识到有一条就是宇宙万有是一体。人类是一体,人类属于宇宙的一部分。人类受限于宇宙时空,人类和,人类团结,人类就可以生存发展,人类分离,互斗,人类就会走向消亡,我想慢慢地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一条。
“三天”
最后就讲这个“三天”。这个是谁讲的?我看到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回忆录,最后的一段,他讲人生,概括来讲就三天,就是昨天、今天、明天。这是讲什么东西呢,就是说昨天是今天的昨天,明天是今天的明天,这两个昨天和明天是虚的,落实的实体就是今天。他最后的一句话是,我要把每一天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他把一天当作三天来用,用三天的思想来考虑,这个我觉得很有意思,讲得也是有道理的。你总结了昨天的经验,今天你才明白要做什么,你今天要抓紧做,这是个实体,其他那两个是过去了或者还没来。另外,人的生命无常,他说就是最后一天也要愉悦。生老病死,死是必然的、肯定的,为什么要害怕?但是你要懂得生命,你要懂得生命才懂得死,你懂得死才懂得生!真的,确实是这样一个道理。所以今天是我们的实质,要抓住,我们要活在今天,为今天活,而在今天你如果做了什么,种什么样的种子,你就能够结什么样的果实。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今天种了多少,明天就会收获多少。所以我觉得活在当下,活在今天,这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