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书籍设计史上,中国·最美的书评选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月26日和27日,“最美的书20年设计艺术论坛”在上海图书馆成功举办,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图书馆、“中国·最美的书”评委会和上海市出版协会联合主办,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长青文化专项基金协办。论坛现场嘉宾云集,来自全球的设计师、最美的书评委、中国出版人汇聚一堂,围绕主题词“设计、阅读、审美、生活”展开研讨和交流。
演讲者:化学工业出版社设计部主任尹琳琳。4部书籍设计作品《千古霓裳:汉服穿着文化》《骨科小手术》《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浮生六记》获评中国·最美的书。
设计猜想
在人类太空探索史上有一个经典形象,那是1989年旅行者1号探测器在距离地球64亿公里的地方拍下的。在漆黑的背景中,有一个只有几个像素大小的亮点,那就是地球。
在这个小点上,
每个你爱的人、每个你认识的人、每个你曾经听过的人,
以及每个曾经存在的人,
都在这里过完一生。
……
一粒悬浮在阳光下的微尘。
——引自《高手》
我们感叹人类如此渺小,但奇妙的是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未知的猜想。
设计需要「猜想」
1922年美国设计师在讲述自己的书籍装帧时第一次使用了 “平面设计(Graphic Design)”这个词。自此平面设计概念诞生。1990年Adobe Ps1.0图像处理器诞生,平面设计进入数字化时代。就在16号OpenAI 发布了全新的 AI 生成视频模型 Sora。我看到的最好的解读是“世界模拟器”。有趣的是虚拟现实最早是一个科学猜想,现在技术上已经可以模拟世界了。
技术的革新永无止境,并且永不停歇。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出发,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变化。把人类长期发展中优良的美学基因继承下来,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人类社会的内在需求和内在价值上,去创造更多样的独特的设计产品。
我的理解:独特的设计首先要具有时代性,是热爱并思考身边的事物和情景,关注当下的具体的人的感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和解读时代的精神风貌。
《千古霓裳:汉服穿着文化》2023年中国最美的书
《千古霓裳:汉服穿着文化》是针对现代年轻人的汉服穿着热策划的一本书。希望当代年轻人在汉服穿着的流行风潮中,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汉服层层叠叠,内外叠穿;汉服百迭裙、褶裙用各种打褶方式制衣。书籍整体设计意在表达汉服千叠百褶的典型特征及贯穿上衣下裳的设计理念。书页展开后形成不同尺寸的长卷与短页,穿插变化,营造出丰富的阅读体验。
设计「猜想」不是无稽之谈,不是无中生有
科学猜想听起来总有点耸人听闻,爱因斯坦的光速极限是我们已知的速度极限,但是如果引入全宇宙的概念,超光速也不成问题。可见“猜想”并不是无稽之谈,任何一门严谨的学科,都需要充足的想象空间。
所有设计问题都是在既定条件下寻求一个解决方案。最终结果必须符合逻辑,同时满足已知的条件。在这个过程中,既定条件会一变再变,设计师要不断在现有条件下给出最佳解决方案,不断修正。
我的理解:阅读是读者主动选择的行为。不同于AI基于数据的分析,书籍设计是设计者基于文本的主动探索。以解决信息传递的功能性为目的,设计为读者提供好的解决方案——不同的阅读体验。
《骨科小手术》2019年中国最美的书
《骨科小手术》的设计想法是把手术过程在书这个立体空间里表现出来,它更像是一个事件,我想表现现场感,读者就站在手术台前,学习手术的完整过程,营造出沉浸式阅读的体验。书籍结构搭建从外到内是皮肤、骨骼、肌肉、血液的顺序。
设计「猜想」是对可能性的探索
费米悖论开启了人类对地外生物的探索,费米悖论涉及的相关问题已经得到重视,并且持续影响着人类的文学、艺术,这是猜想的力量。
我的理解:书籍设计对未知可能性的探索包括人类认知方式的可能性,多维设计的可能性,材料媒介的可能性,重建信息路径的可能性等等。
《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2020中国最美的书,2021英国D&AD黄铅笔奖
《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原来”是这个意思,“后来”是另外一个意思,从“原来”到“后来”这是时间上的变化,我用空间折叠的形式表现时间的流转。“显露”和“隐藏”相对应,制造信息的对照读取路径。依据封面横纵坐标的位置,每个汉字都可以在书口这一组的字模框入口处,迅速找到书中这个汉字的位置。为了把每个字不同层次的多种信息合理的安排在1个折页内,我设计了长短页的结构。通过长短页翻动的顺序和变化,按照相应的逻辑关系,对文本的阅读动线、节奏进行布局和设计。页面一折一展,他们形成的比例关系,就会有很多变化。
设计「猜想」是对现实的映射
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在这本书里牛顿讨论了力学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谁能想到万有引力是从一个苹果落地引发的思考,科学革命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我的理解,书籍是以真实的物体形式存在的信息载体,书籍设计是以“有形”表现“无形”。 设计需要深入到每个细微之处,处处见功夫,尽精微而后致广大。书的世界不同于我们现实的客观世界,它加入了创作者个人的见解。
《看戏》2023年纽约ADC金立方奖,2022年靳埭强奖金奖
《看戏》开篇模拟京剧舞台,希望读者打开这本书时像是拉开一道通往京剧艺术的大幕。目录设计成京剧舞台的幕布,大幕拉开戏目显现,幕布后面,生、旦、净、丑几大行当的角色人物渐次出场。书页设色按京剧舞台枣红色大幕、浅绿色二道幕、浅黄色三道幕来设计,借此烘托出舞台的氛围。
设计「猜想」是借「想」达情
碳基生命和硅基生命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所依赖的基本元素不同。碳基生命因为感应产生复杂情感。
好比文学,同样描述一个事件,不同的作家表达的方法和情绪截然不同。设计要从内容出发,要充分了解内容,依托于内容,更好地呈现内容。找到最合适的表现内容的形式,越贴合的表达越容易共情。
我的理解,中国文化讲求“风骨”,设计构思要准确,不歪曲内容的原意,正确的表达就是“骨”。“骨”之外还要有“风”,从逻辑性走到艺术性,才能动人。“风”是从情感中来的,虚实相生,化景物为情思。
《浮生六记》2021年中国最美的书,2022年亚洲最具影响力奖金奖
《浮生六记》设计上用红白卷册分隔人生的不同阶段。通过书籍结构的搭建,实现从单线到复线的转变。我把文中注释的角码放大成大红圆点,一片片落红,是风中之花,浮生像花一样绽放,也像花一样落下,散落跳动的圆点与严谨的竖排版文字相错落,形成反差。选用轻薄软透手工纸印刷,把中国人的生活艺术与文化精神,做进一本书的世界里。
天上的天体和地上的苹果遵循同样的方程,无论如何,人类永远不会停止对未知的猜想。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