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一本书需要用多长时间?一年?两年?或者……十几年?
记者|周海宁
做一本书很难吗?或许不难,有的书熟悉一下流程,按照前辈留下的经验一步步照做就好了;或许并不简单,每一本书都具有独特性,而它的编辑也因此要面临各种各样的难题,可能要为这一本书,甚至是一个虚无缥缈的选题而操劳过度。在接受采访的几位编辑中,有曾经为找不到版权而抓耳挠腮的,有因作者返工而苦苦等待的,有因为各种事情被耽误的,也有因为工艺复杂而要反复调整的。
不论是因为什么耽搁了出版进程,就是这样的情感让很多编辑甘愿等待,将一本书做上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二十年……
两代人心血,三十年之作
《梁启超全集》于2018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是目前为止规模最大、内容最全的梁启超著作集。这套书的编纂工作,从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中途一度停滞,直到1982年才正式由历史学家汤志钧负责。然而,这套书的编纂过程并不顺利:手写笔迹辨认起来困难很大,各类史料散落在世界各地……。结果,这一编就编了30年,汤志钧也渐渐步入高龄,于是其子汤仁泽代替父亲在后期参与到相关工作中来。
即便如此,汤志钧和汤仁泽从未想过放弃对梁启超作品的整理工作,除了从梁启超创办的报刊中一一找到其原始作品,他们还借助去海外讲学交流的机会搜集梁启超散落在海外的作品,并在收集后对每一篇文章进行“抠字眼”式的校刊、整理。这样大的工程通常容易出现纰漏,而且短期内无法看到成效,这让汤仁泽一直无缘晋升。可再苦再难,父子二人笔耕不辍。因为他们坚信,梁启超的作品值得留传,总需要有人沉下心来出书,正是这样的奉献精神支撑着他们跨过一个又一个艰难的坎儿。
签版权难,难于上青天
签版权是不少编辑头疼的事情,寻找版权方、说服名人名家、洽谈版税等都不是易事,而签国外的版权则是难上加难,远在天边、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等足以让编辑愁得坐立不安。
朝华出版社的编辑赵星介绍了由自己责编的童书《奇想万物原理》(2023年再版,名为《我的第一本万物科学书》),从开始引进版权到出版上市共耗时三年。
最初,赵星试图通过外版书版权页的地址和邮箱找寻版权方,但发出的邮件石沉大海,在网上搜寻亦未果。直到一次伦敦书展,走投无路的赵星请一位去英国出差的编辑朋友帮忙打了一通版权页上的电话,不久后,一封来自英国的邮件叩响了赵星的信箱,签版权的事情终于有了眉目。
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与对方联系后,我发现这本书出版于一个小品牌,而在过去的几年间这个小品牌经历了倒闭,被收购、兼并,最终隶属于一个大出版集团。且经过这一番波折,外方表示手上没有样书,因此厘清版权的同时还要兼顾寻找资源。”就这样,赵星再一次踏上了海淘之路。所幸最后在亚马逊海外购中找到了样书。
这样一波三折的故事并非个例,相反,是许多编辑在工作中都会遇到的问题,而且过程中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从哪儿“杀出个程咬金”。
坚定信念,为观点而战
选题会是每一个编辑的必经之路,选题的通过可能需要编辑的厚积薄发,也可能需要编辑的舌战群儒,甚至是四处奔波。
“《世界第二》这套书出版前后联系了三家出版社,熬走了两位责任编辑。出版还是遥遥无期,过程要说不痛苦是不可能的。”小竹马童书(简称“小竹马”)的策划编辑月月鸟说。
小竹马新出的儿童科普套装《世界第二》讲述了世界上第二个环球航行的航海家、第二个申请电话专利的发明家、第二位进化论的集大成者科学家的故事。这套书用时三年,几经波折,原因可能在于《航海家篇》的主人公是大航海时期的“欧美海盗”。但是月月鸟认为不能完全用现代文明的要求去苛责古人。为此,编辑们几乎“battle”了近两年。
在月月鸟看来,在人们聚焦于世界第一时,世界第二也值得被关注,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第一”,这种“反内卷”的价值观,即便是在三年后的今天,看起来也并不过时。月月鸟很庆幸自己曾为选题而战。
惊现某些不可抗力因素
人们常说:“明天和意外,总不知道哪一个会先来。”出版一本书也不例外,有的编辑顺利渡过了选题和签版权的难关,却不知道这之后还有更多的坎坷在等着自己。
双螺旋童书馆的特约编辑张双说,自己做过最长时间的书是《第一次做面包》(全4册),从签版权到出版共用时两年。而之所以拖了如此之久,一部分原因是印刷时恰逢2014年11月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印刷行业实施绿色印刷,工厂放假。之后设计梯形函套的装帧、发行时又遇到春节放假,于是读者拿到图书的时间一拖再拖。
可喜的是,上帝为人关上一扇门,也会为其开一扇窗。正如《第一次做面包》的书名,这本书也是张双出版的第一套书,“第一次做书就遇上了这样的事,但我也因此学到了很多经验,锻炼了我的心智,之后的出版,我都能淡然处之”。
工程量巨大,但快不得
工具书出版时间长是众所周知的,因为涉及的知识复杂,需要辅以大量的参考书才能保证正确性和准确性。《红楼梦:俞平伯精校评点脂批本》也类似。
新华先锋于2023年5月出版的《红楼梦:俞平伯精校评点脂批本》用时3年完成,责编在编辑手记中记录道:“我们这套书使用的底本是脂本系统中的戚序本,书前有收藏者戚蓼生所作的序,我们所做的是俞平伯先生精校评点的脂批本,编校过程中需要参考大量的资料。”同时,在排版印刷上,编辑也犯了难,不仅会因为夹批小字双行显示的排版方式而抓狂,也会因为特装设计、印刷要求极高而数次重归零点。
值得庆贺的是,《红楼梦:俞平伯精校评点脂批本》在豆瓣上获得超过9分的成绩,在社交平台上为人夸赞和收藏。在编辑们看来,这样巨大的工程量让人疲惫不堪,也曾有所遗憾,但更多的是完成后的欣慰和期许。或许,这样的心情是很多编辑在痛苦编辑时的一点精神支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