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谨与专业:法律社的硬核团队创造出版佳绩

他们坚持严谨、专注、协同的专业精神,不断产出优秀作品。

记者|何  珊

2021年7月,被列入“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汇编》(以下简称《汇编》)出版。《汇编》总计120万字左右,全面收录了自新中国成立至2021年6月党中央以及中央纪委和党中央工作机关制定的现行有效且公开发布的183部党内法规,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具有权威性、指导性、实用性,是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的标志性成果。该书出版后,多次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重要媒体报道,产生持续性的社会影响。

这部具有重大意义的《汇编》,为什么会在法律出版社(简称“法律社”)出版?8种图书同时入选了“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法律社是如何为此做出贡献的?这个仅有2名正式编辑的部门,为什么能够做出社内销量第一的成绩?

 

严谨、专注、协同,能打硬仗的编辑团队

张岩是法律社重大项目办公室(以下简称“重大办”)主任。当她风风火火走过来时,整个空间的气息都仿佛按下了快进键。她笑着介绍道,很多人刚听到“重大办”这个名字,会觉得好像很有距离,其实他们的工作主要是负责国家重点出版物、主题出版重点选题的规划和实施;国家出版基金、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等国家级项目的规划、管理和实施;法律童书、法律古籍类、企业管理法律文化类产品等新兴产品领域的拓展和研发。这个部门目前只有2人,正是由这个名为重大办的“小”团队,完成了出版《汇编》的主要工作。

谈及成功原因,张岩坚定地说:“最主要的原因是有法律社多年积攒的好口碑。无论是制作水准还是品牌影响力,我们社有足够的实力和自信承担这本书的出版工作。”

这与法律社的定位和使命息息相关。法律社创建于1954年,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是中国著名的法律专业出版商和法律信息提供商。同时,法律社在法律专业领域连续多年保持我国法律图书市场总体占有率第一、品种规模第一的地位,出版了众多优秀法律图书,已承担多个“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也有多部作品获得国家图书奖、中国政府奖、三个一百原创工程奖等各种国家级、省部级奖项。

法律社拥有着一支能打硬仗的法律专业内容编辑团队,具有丰富的组织管理经验和编辑出版实践经验,可以确保重点项目的高质量出版。“我们的团队都有名校法学院硕士以上学历,法律专业功底扎实、编辑业务能力强的编辑才能参与党内法规汇编这样的重大项目。虽然重大办只有2人,但法律社的优势在于部门之间的协同非常给力,各部门在接到《汇编》初稿时便全部行动起来,和重大办通力合作,全程无缝衔接,确保此类重大项目又好又快出版。”张岩介绍道。党内法规汇编类图书,做起来很难,对于编辑的要求非常高。大到内容文字的绝对零差错率,小到一个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均是对责任编辑理论水平、文字运用、语法标点等编辑基本功的考验。

不仅如此,法律社还拥有长期出版党内法规、法律法规的丰富经验,善于调度各部门力量,在出版大部头的重点书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出版规划和合作模式。“以《汇编》为例,该书从立项到出版,历时一年左右。”张岩感慨道,“法律社对于党内法规类图书的编辑出版是有严格要求和规程的,这样可以确保每一个稿件问题都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解决。”

法律社在《汇编》出版前期就做了成本测算、纸张储备、营销策划以及排版安排等大量准备工作。在《汇编》立项伊始,出版社领导多次召集部门协调会议,安排布置各项工作,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做到精益求精,充分体现出版社的协同作战能力。同时,编辑人员还需要与《汇编》的编者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编者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确保每一次校样都没有遗留问题,从而保证了《汇编》得以及时顺利出版。

在此类图书的审稿、校对、核红、整理的过程中,编辑付出很多心血。第一,是要参与校对,由于编辑对于内容的把握是全方位的,所以对于《汇编》这样的重要稿件,为确保质量,责编还需要对照原稿折校。第二,是要具备法律法规类图书的编辑加工经验,不仅要了解党内法规的相关规定,关注最新出台的党内法规,还要了解党内法规类图书的一些特殊编辑要求。比如,一些党内法规因出台时间较早,文字语法与目前规范用法可能不太一致,这类情况就不能简单改为当前的规范用语,而是要认真查找原文,反复论证、审慎评估之后才能提出正确的修改建议。第三,是要具备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法规类的稿件,更要追求严谨和准确,责任编辑要非常“较真”,对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放过。

正是严谨、专注、协同的专业精神使得法律社的编辑们能源源不断产出优秀作品,这也是法律社近70年不断创造佳绩的主要原因。

 

先是法律人,然后是出版人

在对于身份的定位上,法律社的编辑和其他出版人似乎不太一样。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继续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不断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增强党内法规权威性和执行力。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依法度。这个“法度”,主要就是以党内法规为脊梁的党的制度。“我们先是法律人,然后才是出版人。”张岩表示。

法律社出版党内法规类书籍已有27年历史。从1996年开始,法律社就先后出版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选编1978—1996》《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选编1996—2000》《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选编2001—2007》《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选编2007—2012》《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选编2012—2017》。2017年出版的《中央党内法规及规范性文件汇编(1949.10—2016.12)》,是我们党历史上首次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现行有效、向社会公开的中央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进行的全面系统汇编。该书入选“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和“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型成就展”,销量位居当年同类书首位。

重大办还曾经与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中心合作完成《大清律例源流辑校》的出版。该中心是国内屈指可数的有能力主持这一重大项目的研究机构,在学科带头人何勤华教授的领导和主持下,研究中心曾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法律文明史”的研究以及为数众多的文献整理工作,培养了一支集研究与整理于一体的高素质学科团队。《大清律例源流辑校》丛书的策划、责任编辑曾多次随同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中心的老师赴多地补充、复印文献资料。

张岩表示:“古籍整理没有捷径,唯有组织大量编辑投入时间与心血进行核查。”法律社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把控措施,在制订好整理方案后,将整理任务布置给编辑,明确职责。让各编辑注明自己在整理过程中的疑问,一段时间后集中讨论,大家分头审读,由经验较为丰富的编辑负责把关。经过多轮审校后送质检部门核查,质检部门力量不足时,还会聘请外社具有丰富经验的古籍整理编辑帮助进行质检,从而确保质量。

在这些法律出版人看来,古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古籍整理,当代人可以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同时,古籍整理有助于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通过对古籍的整理和研究,可以为法学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参考资料。古籍整理工作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好古籍整理工作,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重大办是否常常喜欢挑战有较大难度并耗时耗精力的书籍?面对《出版人》的提问,张岩说:“算是吧,我们出版的许多书籍都是具有挑战性的。但是作为法律社的一员,即使面临困难和挑战,我们也必须迎难而上,尽最大努力出版时代需要的优秀法律图书。”

“我们未来想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我们计划推进古籍数字化,计划开发面向广大读者的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产品。我们还想要再多进行一些尝试,开发出更有普及性的法律产品。总之,要面向广大读者开发更多更好的法律图书,将我国丰富的法律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张岩说。■

Read Previous

当一名澡堂大爷在北京电影学院卖书……

Read Next

“中国科幻有他们就一定行”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