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7日,由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政协呼和浩特市委员会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联合主办;中共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委宣传部、呼和浩特市图书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有限公司、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内蒙古)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阴山敕勒川——农牧文化交辉交融的历史长廊》出版研讨会在呼和浩特举行。
内蒙古自治区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乌恩奇,政协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张海容,内蒙古自治区社科联党组成员、秘书长朱浪,呼和浩特市政协副主席李文阁,兴安盟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费立新,政协呼和浩特市委员会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皇甫文登,内蒙古自治区社科联社科普及部部长韩伟林,长江学者、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纳日碧力戈,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李博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有限公司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内蒙古)总经理乔祥飞,以及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博物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活动。
内蒙古自治区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乌恩奇在致辞中表示,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2023年社科普及专项重点项目《阴山敕勒川——农牧文化交辉交融的历史长廊》是一部沉甸甸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准和大众普及价值的著作,是几家单位共同推出的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一项重要成果。自治区社科联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紧紧地贯穿社科工作始终,有形有感有效地开展一系列社科普及工作,全力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做好研究、阐释、宣传工作,持续发挥社科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社科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观照内蒙古大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和现实,充分挖掘守望相助理念的丰富内涵,自觉肩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时代新的历史使命。
乌恩奇致辞(陆荣 摄)
呼和浩特市政协副主席李文阁在致辞中说,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提出打响“北疆文化”品牌、全区上下深入研究北疆文化的背景下,市政协将青年学者赵子阳耗时十年用脚丈量、用情书写的呕心沥血之作——《阴山敕勒川——农牧文化交辉交融的历史长廊》列入呼和浩特文史资料,是深入落实自治区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和实际行动,也是为研究北疆文化研究方面做的一点贡献。
李文阁致辞(陆荣 摄)
《阴山敕勒川——农牧文化交辉交融的历史长廊》入选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2023年社会科学普及专项重点项目,列入呼和浩特市政协历史文化重大项目,由青年学者赵子阳历时十年完成。作者先后500多次深入阴山“内脏”,用脚步丈量北疆大地,累计行程约6万里,考察了大量文化遗址遗迹,拼凑起历史的碎片。全书共有60多万字、270余幅图,图文并茂地展现了阴山、敕勒川、黄河“几”字弯、呼和浩特、盛乐、六镇等多个地理棱面,涵盖生态、长城、边塞诗等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作者综合运用地质学、生态学、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知识,对阴山敕勒川的历史人文进行了一次大起底,多维生动地阐释了阴山敕勒川融会农耕和游牧两大文化、影响中国历史演进、见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的辉煌人文,对于研究北疆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具有重要价值。
赵子阳发言(陆荣 摄)
长江学者、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纳日碧力戈指出,文化是走出来的、做出来的,它是一种习惯。不能光讲精神,不讲物质;也不能光讲故事,不讲贯通。形气神中间还有一个气。青年文化学者赵子阳历经十多年的田野调查和大量文献资料,为我们贯通了北疆地区壮阔的历史发展脉络,多维生动呈现了北疆地区多民族互动交往、多文化交辉交融的历史图景。这部书不单单在讲述北疆故事,也是在讲述中国故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全国知名的出版社,纳日碧力戈教授建议出版社认真策划,推动这部书“走出去”,出版英文等多个外文版本,推动北疆文化、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同时作者要尽快形成一个浅显易懂的精简版,下一步在中小学校普及,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学习北疆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
纳日碧力戈发言(陆荣 摄)
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教授王绍东指出,《阴山敕勒川——农牧文化交辉交融的历史长廊》这部书对阴山敕勒川地域文化的发展脉络、丰厚内涵、历史价值与历史影响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深入地挖掘与揭示,奏响了阴山文化研究的现代乐章,是阴山敕勒川地域文化研究的创新性、奠基性成果。全书综合性强,体现了学科交叉、内容广博的特点。作者站在中国历史的高度看待阴山敕勒川的历史与文化,不仅提升了阴山敕勒川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品位,也揭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些有趣现象和历史密码,突出了北疆在中国历史、中华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特别揭示了这一地带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中的独特价值。全书引证资料广泛,学术探讨深入,体现了严谨的态度和科学、求实的精神。这部书也注重对阴山敕勒川文化的普及,不仅文笔流畅,而且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价值的描述与分析生动深刻,读后给人以难忘印象。全书配以图片、地图、表格等,将学术性、通俗性结合起来,宏观叙述与生动故事结合起来,可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了解阴山敕勒川历史与文化的需要。
王绍东发言(陆荣 摄)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王建莉指出,《阴山敕勒川——农牧文化交辉交融的历史长廊》这是一部具有诸多原创的专著,在这里略举一二。作者充分利用具有学术价值的网络数据库平台,获取有关阴山敕勒川的资料,有些是自己的查检所得,使得这本书的史料非常丰富,论证更加严密。作者深知实地考察的重要性,还沿长城、黄河一路走遍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多地,跳出敕勒川来审视敕勒川。书中也谈到了语言接触问题。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汉儿言语”。魏晋南北朝以来,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汉语与鲜卑语、契丹语、女真语等北方各民族语言频繁接触,游牧民族语言的某些成分融入汉语,由此形成“汉儿言语”。唐代的“汉儿言语”消融发展,成为更普遍的民族共同语。这部书阐述拓跋鲜卑初到盛乐就“与魏和亲”,与洛阳人经商贸易;4世纪,拓跋人与山西北部百姓自由来往,形成游牧与农耕共存的局面。这些都促成了汉语与鲜卑语的接触融合。该书为“汉儿言语”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说明汉语作为民族共同语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由来已久。
王建莉发言(陆荣 摄)
内蒙古自治区社科联社科普及部部长韩伟林指出,《阴山敕勒川——农牧文化交辉交融的历史长廊》这部书是作者在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并从对历史与现实连接的行走和释读中,触摸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根脉之所在。作者怀着对阴山敕勒川的强烈自豪感,力图在对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融汇聚的抚触中发现“北疆文化”的价值与内核,向创造了辉煌历史的山脉和古代英豪致敬,进而穿越历史的烟尘近距离审视灿烂的中华文化。阴山敕勒川为造就中国历史的辉煌片断提供了宽厚的场域,内蒙古因为阴山敕勒川有了自己的厚度,有了自己历史与现实连接的重要位置。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大众普及需要这样的作品,其大众普及意义必将愈来愈焕发生机与力量。
韩伟林发言(陆荣 摄)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来自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语言学研究等学科,长期致力于内蒙古地区历史文化领域的研究。在圆桌座谈环节,专家学者们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和研究成果出发,围绕《阴山敕勒川——农牧文化交辉交融的历史长廊》一书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提出了很多富有价值的建议。他们以这本书为例,对阴山敕勒川地区的历史文化、语言、生态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入剖析,对农牧文化的交融与互动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这些研讨为阴山敕勒川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和出版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最后,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和学者一致认为,《阴山敕勒川——农牧文化交辉交融的历史长廊》一书最显著的特点在于作者充分利用大量历史文献,让历史直接发声,以事实为基础,全面揭示了我国北疆地区多个民族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多种文化在此交融的历史景象。此书不仅可以作为专业研究者深入研究阴山敕勒川地域文化的参考资料,也适宜作为广大读者了解我国北疆地区历史人文的普及读物。北疆文化作为研究热点,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构建社会和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将继续秉持专业严谨的出版态度,积极支持各位专家学者的研究工作,挖掘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发现一批,出版一批,为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冯宇航/文)
嘉宾合影(陆荣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