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的不是剧情,而是人心|读《坚如磐石》有感

文|林颐

陈宇的长篇小说《坚如磐石》,被张艺谋改编成了电影,在2023年9月28日上映。

重庆的地方特色和铅黄的光影美学运用得很好,但是,整个剧情的架构漏洞百出,逻辑匪夷所思,据说电影拍成四年之后才得以上映,期间删改颇多,或许是有影响质量了,仅就目前向公众呈现的成品而言,是失败的。我找了原著的小说来看,更觉如此。

《坚如磐石》

陈宇 著

2024年1月

978-7-5749-0109-4

花城出版社

我大约懂张艺谋为什么青睐这部小说。小说的发生地金江,明显对应山城重庆,是影片的拍摄地,也是主人公之一、反派黎志田从棒棒起家成为黑老大的地方,小说中出现了多处帮派斗殴、挥舞斧头砍人、把人推下天台、空手伸入沸腾的红油火锅等带有魔幻现实色彩的暴力场景,张艺谋的摄影美学在这些场景中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带给观众很大的感官刺激。

问题在于,这部小说虽然以反黑为主题,剧情也走的悬疑侦破风格,但它有很深的内在主旨,作者想要呈现的并不只是一个轰动的大案,而是包裹在这个案件里的人性的考量,还有公平正义与亲情伦理的抉择。

张艺谋对此是有所意识的,电影也想努力表现出这一点。这需要精心设计的伏线、周密到位的铺垫、演员细腻的表演等更深层次的技术处理和艺术渲染,但是,电影在这方面崩掉了,整个剧情有太多空白,这不是让观众遐思的留白,而是事实的缺席、情感的懈怠,我们无法与剧中人产生共鸣。作为观众的我,感觉郑刚与苏见明的父子关系别别扭扭,而影片浪费很多胶片重点拍摄的、黎志田守着难产的女儿的场景更是空洞无力,让我很不耐烦。

小说里有个关键词——父子时间。作为郑刚的养子,苏见明一直想要得到父亲的认可,“520公交车爆炸案”让他觉醒,他想要抓住真凶,保护父亲。但是,他渐渐发现,当他竭尽全力走近父亲之时,父亲在他心目中的形象却越来越模糊了。书中出现了好几次“父子时间”的描写,每一次都很重要,每一次都会影响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发向,每一次,苏见明都不得不质疑父亲,质疑自己,每一次,他仿佛都面对难解的“电车难题”。

父亲说,只有他是他唯一可以信任的人了,只有成为局内人才能明白宦场的诀窍、才能摸清整个地下社会的运作机制,可是,为了保护多数人而牺牲少数人,就是对的吗?谁就该被牺牲呢?谁是那个制定规则的人呢?电影没有足够地触及这个问题,只简单化地、形式化地表现了一些父子之间的对话。

在黎志田那边,也有一条父子情感线,那就是黎志田与女儿黎莎、女婿David的相处。电影处理得相当草率,David是无脑的花花公子,竟然因为出轨而引起了老丈人对他的忠诚的怀疑而惨死,黎莎从头到尾就是一个单纯的、被蒙在鼓里的小公主。小说细致地描写了David想要好好表现的心理动机,以及苏见明对自己之故造成David之死而引起的对于郑刚那套“正义论”的反感,书中还有黎莎与黎志田的两场对话,黎莎清楚地知道丈夫的行为触及了父亲的逆鳞,而她出于对父亲的忠诚默许了父亲对她的丈夫的处置,这才是黑老大的女儿啊,人物形象更饱满,人物的抉择之难才是这个故事的重中之重。

我认为,这个故事的本质应是“弑父”的悲剧意识。副市长郑刚是黎志田的保护伞,可是黎志田并不想为了郑刚的升迁就让自己成为替罪羊,他想要反击,这是一种弑父。David与黎志田,是一种被误解的“弑父”的应激反应。对于苏见明和郑刚,苏见明必须直视现实、叩问内心,当父亲的整个形象趋于崩塌之时,他如何重建自己的价值观,如何重建自己对于“父亲”的认识,父亲是这个城市的父母官,那么,他该如何去保护这个生他养他的城市呢?

我认为,张艺谋的最大问题,是“既要……又要……”。张导想要票房,想要拍出犯罪影片的紧张感,于是,把钱和精力都投在了好看的画面上;张导想要有点艺术品位,于是,又想搞点情感向的东西,可惜,观众不买强行煽情的账。票房和艺术,不是鱼与熊掌,是可以兼得的,怎么样兼得,请导演好好想、好好拍吧。不如读书吧,各位。

Read Previous

当当年终好书榜出炉!哪些机构和图书上榜?

Read Next

所有的“秋实”都与希望有关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