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天神境——李可染最后十年作品》新书分享会在京举行

李可染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艺术的巨匠,他创造的表现祖国山河优美、壮丽的山水画,充满了爱国主义的人文情怀,渗透了中国传统艺术天人合一的精神和浑厚博大的民族气魄。日前,由刘莹主编的《墨天神境:李可染最后十年作品》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收录了李可染于生命最后十年所创作的绘画及书法作品,共100余幅。1月6日下午,该书的新书分享会在北京SKP 4F SKP RENDEZ-VOUS举行。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著名主持人郎永淳、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刘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副总编辑冯波出席活动并参与分享。

李可染先生是二十世纪具有影响力的大师之一,是中国美术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里程碑,他的艺术理念、艺术成就在海内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享有崇高的声誉。他创造的表现祖国山河优美、壮丽的山水画,充满了爱国主义的人文情怀,渗透了中国传统艺术天人合一的精神和浑厚博大的民族气魄,体现了中国社会大变革时代人们拼搏和进取的热情。

他的作品流传很广,代表作多为人们所熟知。先生去世后,以不同的脉络、各个角度对可染先生的艺术进行系统梳理和解读的相关书籍、大型展览有很多。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如何能够深入并减少重复地了解可染先生具有时代感的传统文化精神,其生命最后十年的作品是比较具有标志性的。

刘莹 《墨天神境——李可染最后十年作品》

活动中,刘莹介绍道,书名中的“墨天神境”源于可染先生的“墨天阁”,这也是他的最后一个斋号,意在运墨如天,自由自在。她说,1979至1989年是可染先生生命的最后十年(72至82岁),是他最为辉煌的十年,也是他走向其人生艺术巅峰的十年。在这十年间,他像一个精力旺盛的年轻人,艺术创作如井喷般勃发,创作出许多中国画新时代的经典之作,这些经典之作是先生一生追求的艺术之魂。

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理事长、本书主编刘莹在分享会中

回顾可染先生的艺术历程,吴洪亮谈到,先生生命的最后十年,是努力开创新境界并取得明显成效的新阶段。这十年的最大变化,是其作画的状态由“慢”转“松”。这里的“松”并非柔弱、轻浮,而是从精神层面到画面效果都变得更加自由、松弛。

关于可染先生写下的“白发学童”,吴洪亮说到,对于所有艺术创作者,最核心的概念就是“真”,齐白石写过六个字“真有天然之趣”,就是艺术家要保持最真诚的状态,而孩童的时候是最真诚的,“白发学童”,代表的是一位艺术家在历经世事之后,仍然有对世界、对周遭的孩子般的观察以及好奇心。像可染先生等在掌握关于艺术可能所有技法和理念之后的这样的年纪,想要重回这份天真,所以,他称自己为“白发学童”。其实写下这四个字的时候,他是有更进一步的理想:在美术界对中国画、中国文化提出新一轮质疑的时候,他有信心,觉得他还可以开始,像孩童一样,可以迈进。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在分享会中

冯波认为,李可染的出版物是常出常新的,本书是其在生命最后十年创作的绘画和书法作品的集中展示。其中书法和题跋部分,都在不断表明自己的心迹,像《为祖国河山立传》等,这种赤子之心,特别感人。这本《墨天神境:李可染最后十年作品》既有作品展示,也整理了题跋、钤印等内容,画册中的作品大部分未出版过,具有很高的鉴赏、学习和收藏价值。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副总编辑冯波在分享会中

当天活动的嘉宾主持郎永淳在分享会上说,今天我们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人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永远觉得自己是年轻的,学习的人才永远年轻。为什么要学习《墨天神镜:李可染最后十年作品》这本新书,我们是要在面对当下社会一些列问题时,找到自我的坐标。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既要回答当下的问题,又要让更多的人从中学习到很多的东西。我们从中要学习的是真、善、美。

郎永淳在分享会中

活动现场大合照

回顾李可染先生的艺术历程,正如刘莹在其《墨天神境——李可染最后十年作品》一书中所写就的那样,重读李可染先生的艺术与人生,也许是对20世纪所有为中国文化发展努力探索的艺术大家们最大的纪念。希望本书能让读者看到李可染先生决心深入优秀传统文化,让民族文化这颗璀璨明珠拂去蒙尘、重现光彩的理想和奋斗历程。

(文/韦小琴)

Read Previous

让短视频时代的阅读回归“慢节奏”,《2024年学前及中小学生寒假分年级阅读推荐书目》近日发布

Read Next

跟着老鼠记者畅游世界—— 《老鼠记者 漫画版》新书发布会圆满结束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