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间做朋友,在最好的路上遇到更好的自己

文/王芳

跑步给我提供了一个与自己独处的机会——摘下耳机,倾听自然的声音和内心的思考,复盘过往的工作,规划未来的发展,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发现诸多美好瞬间。

常常有人问我:每天一大早就看到你发晨跑的朋友圈,还有那么多的工作和会议,你是怎么坚持跑步的?

敢于开始:跑出第一步就是自我改变

跑步大概是门槛最低的运动了,有一双舒服的鞋,甚至光脚都行,对装备和场地没有特别的要求,也不受季节的限制。跑步需要做哪些准备?答案很简单:迈开双腿开始跑。这看似简单,我还记得自己曾经在家里光脚连续跑了10公里——什么样的条件都能跑,这就是跑步的魅力;同时它确实又挺难,坚持跑步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是挑战。
身边的好多朋友都说,你太有毅力了,坚持每天跑步太难。的确,我们放弃跑步的理由总是有很多:冬天太冷,夏天太热,时间太紧张;平时太忙太累,在家没事的时候就想空调WiFi西瓜“葛优躺”,刷刷视频追追剧,网购一下……享受当然是更容易的选择,但如果你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就得改变自己的观念。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这是一个朴素的真理,也一样适用于跑步。当你真正想充分利用时间,和时间做朋友的时候,“忙”和“累”就不是“懒”的借口了。
我是学德语的,歌德有句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办事。”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一天只有24小时,每个人都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合理安排学习、工作、运动和休息,保持良好的状态。
我曾对自己跑步的时间做过统计,晚上跑步的时间明显少于早上。原因有三:一是经常需要在晚上处理一些紧急且重要的工作,这会影响跑步安排;二是临时性的会见不可控,每一位到访嘉宾都是重要的合作伙伴;三是晚上回家还要照顾孩子、陪伴家人。所以我主动选择了晨跑——每天5:30睁眼即起,运动一个小时左右,然后照顾孩子们起床、吃饭、上学,从容准备上班。
除了有规律的晨跑,我还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跑步。去年冬天,我去北京火车站接家人,冬天的站前广场还是相当冷的。在等待的间隙,我决定在寒风中跑一会儿。在慢慢奔跑的过程中,身体逐渐被运动散发的热量温暖,连心都热了起来。当时我觉得自己非常应景,火车站会聚的人们,或即将到达,或正要出发,就像跑步一样,总在追逐目标,总会重新开始,总会让你发生改变。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敢于开始, 跑出这最容易也是最难的第一步。

坚持就是胜利:享受独自奔跑,启迪同道中人

一日之计在于晨,最宝贵的时间恰恰最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被浪费掉。晨跑是我拥抱新一天工作生活的好方式。神清气爽的状态,足以让我高效地面对接下来一整天的工作,提升单位时间效能,增强时间自控力。跑步的开始和中途往往是最难的。启动前容易“想太多”,有畏难情绪;中途则易疲惫,容易心生放弃之念。而坚持住,就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这样的道理,也给我的工作和生活增添了诸多的信心和定力。
不出差的日子,我会经常参加跑团组织的周末集体活动,和跑友们一起跑步;更多的时间里,我享受独跑。有人说独跑没有人陪伴,没有人言语鼓励,未免太过孤独。但这种孤独感恰恰锻造了一个跑者内心的坚定,也打造了一个独立的思考空间。在智能化设备无处不在的当下,我们的生活被各种信息切割,给自己留下完整的思考时间是相当奢侈的,而跑步就给我提供了一个与自己独处的机会——摘下耳机,倾听自然的声音和内心的思考,复盘过往的工作,规划未来的发展,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由此,我惊喜地发现了诸多美好瞬间,比如阳光照射在刚绽开的花蕾上,露珠在草丛中发光。那些瞬间或许微小,却足以让人感受生命的蓬勃、温柔的力量。
享受独自奔跑的同时,我也非常珍惜能够与我共同奔跑的跑友们。每个人跑步的习惯都有所不同,有人习惯晨跑,有人习惯夜跑,有人喜欢跑道,有人喜欢公园。在同一条路上,不同人的配速也可能有很大差异。在奔跑中遇到与我志同道合的跑友,我倍感幸运。我们一起分享周围的风景,见证彼此的汗水和努力,这份情谊如同家人般珍贵。
在奔跑中追逐教育梦想、探寻教育未来的教育创新跑团就承载了这样宝贵的情谊。教育创新跑团不仅有共同的步伐、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目标,更有为祖国健康工作一辈子的信念和为国家民族强大而奋斗的追求。这样的“团魂”激励着跑团里的每一个人,也促使外研集团成立了独具特色的京城跑团。
外研集团有2300余名员工,编辑、教研队伍比例较高,长期伏案工作容易引发亚健康问题。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建校80周年。北外作为我们党创办的第一所外国语高等学校,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传承了为党而生、与党同行的红色基因,与北京第三十五届卢沟桥醒狮越野跑主题颇有渊源。在我的倡导下,集团党委决定于当年7月成立外研跑团并参与该越野跑活动,号召社内喜欢或者愿意运动的同事们利用空余时间一起“动起来”。9月,外研跑团在第三十五届卢沟桥醒狮越野跑中获得团体第一名。这既是庆祝建党百年,也是给北外80周年校庆的一份特别献礼。10月,外研跑团参加了第三届中国教育半程马拉松赛,以奔跑姿态展现了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风貌。外研跑团的建立如同一条纽带,营造了积极向上、追求健康的团队氛围,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了从一个人跑步到一群人跑步、从一个人爱运动到一群人爱运动的飞跃。很多同事都跟我说,只是每天抽出时间去锻炼一小会儿,整个人的状态就有很大的提升。
“真正的影响力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真实地启迪了别人,推动他们去改变自己的生命。”这是引导我开始跑步的引路人、跑友华蓉博士赞誉教育创新跑团的一句话,也正代表了跑者的精神。

跑中所思:管理时间,自我评价,过程就是目标

快节奏的时代,时间似乎永远不够用。不管是跑步时间的规划、跑步路线的制定或者是从事任何一项复杂的工作,我们都需要提高时间管理能力。每一个人都不是天生的时间管理大师,我们对于时间的掌握、利用,永远都是通过“实践—调整—再实践—再调整”来不断完善。在日常工作中,我有三个提升工作效率的小窍门:一是坚持“八二原则”,优先处理紧急重要的事情,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二是坚持“日清日毕”,当天的事情当天处理完;三是及时分工与授权,将专业的任务布置给专业的人来完成,抓好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抓好任何一项工作,都要处理好三对时间关系:一要处理好昨天与今天的关系,昨天有部署,今天要抓落实;二要处理好昨天、今天、明天三者的关系,昨天的要坚持下去,今天的要有所深化,明天的要取得更大成效;三要处理好今天与明天的关系,今天的一切都必须顾及明天,明天的发展要建立在今天的基础上。这是更高维度的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尤其是在成长阶段。与之相配合,短期评价能让人显性地看到自己的努力成果,收获当下的快乐;长期评价则可以让人看到一段时间的努力成果,有持续的成功体验。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的综合运用,既可以让我们关注到每天的活动,也可以培养自己坚持不懈的态度,更有序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屏蔽不必要的干扰与诱惑,拓宽自我精神成长的空间。
写下这篇文章的时间,是我使用悦跑圈的第 1021 天。对我而言,跑步已经不再是几公里、几十公里的距离,而是一步一步、一天一天、一年一年从不间断的修炼,是实现身体和精神自由的路径。在这个过程中,我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个长跑者,做一个长期主义者,坦然面对自己的状态,坦然面对自然条件。因为跑步所带来的任何一种好处都不是立竿见影的,是短视者无法体会的。每个人的道路和目标都有所不同,不能只是跟随别人,而是要按照自己的节奏向前跑。也许我们跑完一个马拉松,也不过是和别人站在一个起跑线上;但跑步不是和他人的较量,我们每多迈一步,都在离自己的目标更近一些。
在我看来,跑步的意义并非在于到达终点,而在于脚踏实地丈量过这条路,全力以赴,永不言弃。我始终坚信,跑好脚下每一步,就是最好的路。如果你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不妨试试从跑步开始。 
(本文摘自《踏歌而行——一群教育人的跑步故事》一书,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外研集团(外研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外研社社长,中国出版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出版协会外语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副理事长,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
 
新书介绍:
《踏歌而行——一群教育人的跑步故事》精选了“教育创新跑团”成员关于跑步的四十篇心得文章。“教育创新跑团”由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于2018年发起成立。跑团成员逾百人,包括行业专家、大学教授、名校校长、教研员以及教育领域的创业者等等。跑团年均组织跑步活动近50场,每年千余人次参与,跑量逾4万公里。本书展现了一群热爱跑步的教育人是如何跑起来,如何坚持下去,如何改善身心健康,如何在跑步中体认教育、人生与世界,又是如何自我组织、回馈社会的。

Read Previous

北大社2023年度好书发布,你看过哪几本?

Read Next

“拜托了,国宝守护人”系列故事书由新蕾社出版,以第一人称讲述国宝的诞生与流传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