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米切尔·恩德 著
[意]西蒙娜·切卡雷利 绘
李士勋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天天出版社
2023年12月22日,在中国二十四节气的重要节点“冬至”这一天,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重磅出版的享誉全球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毛毛》50周年纪念绘本在北京SKP RENDEZ-VOUS书店进行了新书首发。发布会现场名家荟聚、读者众多,与线上数十家主流视频平台的数十万观众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
绘本《毛毛》在2023年的法兰克福书展首次亮相,是本届法兰克福书展的重推作品,备受瞩目。《毛毛》的作者米切尔·恩德(1929-1995)是德国著名作家,他以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奇幻世界的深刻洞察而广受赞誉,被誉为现代儿童文学巨匠之一。他的代表作《毛毛》曾荣获德国青少年文学奖,是无数人的童年记忆,此次推出的精装绘本《毛毛》为纪念原作出版50周年而作,由意大利艺术家、博洛尼亚最佳童书奖得主西蒙娜·切卡雷利绘制插画,原作译者、首届“德译中童书翻译奖”得主李士勋翻译,让这一经典作品焕发了新的光彩。

本次绘本《毛毛》发布会以“倾听与用心的力量”为主题,邀请到了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国际安徒生奖得主曹文轩,中国出版协会常务理事、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前任主席张明舟,文学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鲁迅文学奖得主张莉,翻译家、“德译中童书翻译奖”得主李士勋以及童书作者、译者、研究者与推广人、艾瑞·卡尔桥梁奖获得者阿甲作为分享嘉宾,阵容强大。哲理绘本《毛毛》的出版方代表——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经理吴良柱发表致辞,天天出版社社长王薇、总编辑张昀韬、副社长王朝昭出席了活动,本次活动由作家、高级编辑、北京市金牌阅读推广人李峥嵘主持。
绘本《毛毛》的出版,让文学经典焕发新的生机
这次由天天出版社推出的精装纪念版《毛毛》,是这一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在出版50年之后首次以绘本的形式与中国读者见面。
故事的主人公毛毛住在大城市郊区一个圆形剧场的废墟里。没人知道她从哪里来,但每个人都知道她的天赋:以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倾听。她能倾听镇上的人们、孩子们的话语,也能倾听动物的语言,甚至是树上的风声。当毛毛听她的朋友吉吉说话时,吉吉会突然想出不可思议的故事;而平时沉默寡言的清道夫贝波,也能找到合适的词语和毛毛交流,分享他的大智慧:看似无限长的路,只能一步一步地走。这本引人入胜的图画书邀请孩子和成年人一起探索:当你用心倾听时,会发生什么?
吴良柱在致辞中对图书的出版给予了高度肯定:“米切尔·恩德的作品饱含哲学意味与思辨精神,他让无数孩子通过生动的故事懂得了“时间”与“倾听”的意义;而绘本《毛毛》的出版则赋予原作崭新的生命活力,让低龄读者也能领略其艺术魅力。在编辑团队的努力下,绘本《毛毛》中文版与德语原版几乎同时上市,我们以出版人的诚意,向米切尔·恩德致敬,为读者奉上精品。”

难能可贵的适合亲子共读的哲理绘本
在恩德3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收获了“德国青少年文学奖”等国际国内40余种文学奖项,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全球发行超过3500万册。
在谈到对绘本《毛毛》的阅读感受时,曹文轩表示:“米切尔·恩德是一个纯粹的文学家,但是作为一个德国人,又几乎是一个天生的哲学家。绘本以‘倾听’为主题,在如此寒冷的冬天,读这样一本图画书会有一种温暖的感觉,当一个人非常愿意倾听你说话的时候,温暖就会在心底油然而生。而对于小孩来说,哲理故事其实并不难懂。图画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我们居然用图画书的方式,让小孩去了解基本的哲学命题,这是图画书非常了不得的地方。”
关于绘本中的图画,曹文轩认为同样“值得赞扬”,“我评价一本图画书的插画好不好,有一个非常个人化的标准,这就是看其中有没有可以作为单独一幅画加以欣赏的,有没有想让人不惜重金将其中一幅原画买下来,然后放在画框里的。绘本《毛毛》中,至少有五幅这样的画。”


张明舟也表达了对绘本《毛毛》的喜爱:“书中的画面既写实,又富于幻想,营造了一种空灵、悠远、诗意的氛围;画面中常配有小幅插画作为特写,对于读者来说,可以从远景、中景、近景去感受、去阅读。这本书不是简单地给小孩看的书,也是帮助成人去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去认识自我的一本书。小朋友为什么要抓着一个玩具?就是因为他们需要被倾听,玩具就是他们的倾听者;在书中,主人公毛毛也是这样的倾听者。倾听需要爱心和耐心,特别是基于爱心的耐心,你要倾听别人,也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呼唤。绘本《毛毛》中其实有很多隐喻。这是治愈心灵的一个故事,虽然它只选取了原作的开篇部分,但已经有了一个非凡的气象。”
为什么绘本《毛毛》中的“倾听”值得被中国家庭关注?
活动现场播放了绘者切卡雷利为此次发布会录制的视频,切卡雷利分享了她对本书的理解和自己的创作思路:“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读过《毛毛》,这本书深刻地影响了我对‘时间’的态度。绘本《毛毛》重点呈现了原著小说的主题之一——倾听。真正的‘倾听’和‘被倾听’是获得智慧与成就的关键”“我试图传达一种放慢脚步、全神贯注的感觉,这就是我在很多画面中都加入了小幅插画的原因。我用这样的方式来表现特写和其他视角。我希望图画能吸引读者停下来、慢下来,关注构成一个个瞬间的诸多细节。”
张莉首先表达了对《毛毛》的绘者西蒙娜·切卡雷利的欣赏,在她眼中,好的图画书都有一个共性——老少皆宜。为什么远离童年的人仍会喜欢这本书?就是因为它带给人美的愉悦和享受,以及它所具有的情绪价值。“绘本《毛毛》让我感受到倾听是一种美德;毛毛把倾听当作享受,怀着欣赏别人、愿与这个世界以善意连接的心态,整个故事特别具有治愈性。”
关于主人公的设定,张莉也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小女孩毛毛属于德国,也属于全世界。她不是公主,也不是天使,就是一个普通的,你可以把她想象成任何国度中的小女孩。但就是这个小女孩,能够给人向上的支撑。从这个角度讲,女孩子读到这本书会想到在未来成为什么样的女孩,不一定是乖女孩,但要成为有力量和能够给别人带来信心的女孩;男孩读到这本书,会觉得不是芭比娃娃才算可爱,毛毛这样的女孩也很可爱。所以,绘本《毛毛》是一本寓教于乐,能够给我们带来无限遐想的一本书。”
让原著的生命在译文中得到延续
绘本《毛毛》的文字部分是由德国作家、翻译家乌沃-米歇尔·古赤哈恩从原著中选取的。“熟悉恩德小说的读者会知道,这是一件极高难度的工作。”阿甲谈到,“恩德随手就能写下细节十分丰富、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从他的小说中精挑出适合图画书的简短文字,感觉几乎不可能。”
在翻译绘本《毛毛》的时候,李士勋对译文进行了仔细的再推敲,使之更加忠实于原文。他认为“不要低估孩子的接受能力,故意把文字译得特通俗,孩子不懂也没关系,但是孩子学会问为什么,这正是向大人学习的好机会,也是考验大人的时刻,原著的生命在译文中得到延续,因此译者责任重大。”

同样作为童书译者的阿甲也表示,翻译中所谓的“雅”,并不是指译文要特别文雅、优美,而是一定要符合原文的趣味。李士勋没有把恩德的作品翻译得非常儿童化,是因为恩德本身就不是一个只为儿童创作的作家,恩德不认为儿童和成人之间有明确的阅读界限,如果非得把恩德的文字处理成写给六七岁孩子的语言,反而破坏了恩德的原意。“忠实于原著,忠实于作者,主要是对作品本身有一个深度的理解,在这个理解之上再用一种圆融的中文去表达。”
关于图文中隐含的深意,阿甲这样解读道:“在这本图画书里,其实也是部分浓缩的小说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毛毛主要在全神贯注地倾听,倾听身边的大人和孩子,倾听动物们,倾听星辰宇宙,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种倾听给平凡的生活注入了某种强大的魔法,让看似随意溜走的时间充满了能量和意义,可以释放万物生灵(包括人类自己)的无限潜能,也可以让普普通通的人们感觉生活真的很美好。”
恩德基金会在为绘本《毛毛》撰写的后记中如是说:“我们的孩子——以及我们自己,如果我们花时间和他们一起这样做的话——都将被邀请进入毛毛的世界,去了解这个世界,并认识到我们心中渴望的正是这样的世界;我们可以坐在毛毛身边,在他的世界里喘口气,也许我们会成为一个略有改变的人,并回归自我。绘本《毛毛》提醒我们,那个世界是多么不可替代,它有着诗意灿烂的星空和永恒的天籁之音,我们必须保护它,因为我们知道,时间就是生命,只要我们在心中给它留出空间,任何的时间大盗都无法与之抗衡。”
恩德对解释持开放态度,一代代读者可能会从新的视角来解读,并产生属于自己的新认知,这不是随意性的表现,而是复杂性的表现,是一部公正反映人类生存多面性的作品的显著特征。期待绘本《毛毛》的中国读者,能在反复品读中,体味字里行间自然而然的音乐性,捕捉故事中闪现的哲思火花,收获属于自己的新知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