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银山·我和自然”系列新书《村庄变了》创作与出版谈在上海举办

2022年底,苏少社推出生态文明主题绘本“金山银山·我和自然”系列,书系立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为孩子图文并茂讲述中国大地上的绿色故事,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第一批六册(《大运河送来爷爷的车》《那里有条高高的河》《种一个春天》《湿地的秘密》《飞吧,飞过最高的山》《我们住在雪山上》)面市后,受到了业内专家、读者的一致好评。

《村庄变了》是今年的新作,是一本关于“两山论”提出地——浙江余村经历巨变的原创绘本,以生动有趣的故事、细腻精准的图画,铺展开一幅跨越时代的山村画卷,书写了一部小山村的美丽蜕变史。

2023年11月19日,苏少社在上海国际童书展成功举办了“金山银山·我和自然”系列新书《村庄变了》创作与出版谈,访谈主题为“用真实传递绿色的力量”。生命树文化促进中心理事长、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前主席、中国出版协会常务理事张明舟,儿童文学作家孙昱,苏少社社长王泳波作为嘉宾参加了访谈。

主持人任晓芸与三位嘉宾围绕苏少社重点打造的新书《村庄变了》,从非虚构类童书、出版宗旨、创作花絮、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以非虚构传递生活真实

生命树文化促进中心理事长、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前主席张明舟认为,非虚构类作品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儿童的成长来说,虚构和非虚构,幻想与现实,就像两只翅膀,哪一只都不能少。他从近年来参加的国际性会议中感受到,各国都在加强非虚构类童书的创作、研究和推广工作,这是一个全球关注的话题。说明大家不约而同地意识到,非虚构类的作品对孩子来说十分重要。他认为:“阅读非虚构是让我们的双脚站在坚实的土地上。”

谈到《村庄变了》这本绘本,张明舟认为,它“用优美的旋律传递真实”,从而能够“跨越语言和国界”。他说,艺术的真实是生命最本质的真实。在这本书里,文字简练、质朴,虽然有艺术加工,但它的根基是真实的,是真诚的,也是精致的。而图画也有一样的特质,它们合奏出一曲非常优美的旋律。“翻读这本书,我觉得歌声好像就在我的耳边飘荡,白云就在我的心中徜徉。”正是这样的真实,这本书可以跨越国界,让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感受到它的力量、它的真诚、它的美好,也能使他们对中国充满好奇和向往。《村庄变了》这部作品给中国这个品牌,给中国童书品牌增添了亮色。

作为出版方,王泳波介绍说,整个书系的出版宗旨和初衷在于,通过生动、易懂的方式,向孩子们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故事,传递时代精神。《村庄变了》在创作宗旨上与书系是一脉相承的,它以一个小山村的故事,展现中国新时代发展的巨幕,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积极实践,体验到中国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优秀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张明舟一样,他也希望,借助这本书,展现地球村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典范,彰显中国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战略眼光和世界价值。

 

以小村庄承载大主题

王泳波与现场观众分享了《村庄变了》这本书的出版情况。他说,新时代下,国家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时代课题和全新的发展理念,比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这个理论蕴藏着宏大的生态文明内涵。而少儿出版承担着向儿童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主流文化的重要职责,怎么样转化这些时代课题,向广大少年儿童讲好新时代的故事,是少儿出版人面临的新课题。

他介绍说,苏少社围绕生态文明主题,从孩子与大自然的关系出发,策划了“金山银山·我和自然”系列,新书《村庄变了》是该书系的画龙点睛之作。这本书巧妙地采用“三个结合”,完成了“以小故事书写大主题”的艺术追求。

首先,在题材选择上,生态主题与家乡母题相结合。这本书回归了儿童的生活经验,聚焦家乡这一母题,讲述主人公小林的成长经历,及其与家乡的关系。“这是每个人都在经历的,无论生活在哪里,成长中都有家乡的印记,内心深处有着对家乡曲折幽微的情感。”

其次,在叙事结构上,个人成长与村庄蝶变相交织。在叙述层面上,故事的主角是余村,也是余村的男孩小林。作者搭建了多个空间,分别聚焦个人和村庄进行叙事,又让两者有机结合。作品双线叙事,举重若轻地赋予个人命运以时代的色彩,以个人的成长书写村庄的变迁。

最后,在艺术表达上,宏大视野与细节描摹相辉映。要把余村几十年的变化呈现出来,是需要智慧的。文字作者巧妙地选择了几个重要的时期,通过成长事件把它们组合在了一起,而画家穿插了五幅同一个视角的余村全景图,刻画了那些属于细碎生活的不变,铺展了村庄发展的越来越好的变。打开这本书,就像打开了余村的时空长廊,孩子们可以从朴素细腻的阅读体悟和细节丰富的画面对比中深刻地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懂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在张明舟看来,这样的作品对中国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中国,仍然有几亿的人口在乡村,乡村的田园风光和生活变化需要让孩子们感知到。“乡村的孩子会因为看到这本书,想到自己的家乡,看到身边可喜的变化;城市的孩子会因为看到这本书,了解我们国家的村庄,了解生活在乡村里的同龄人。”这本《村庄变了》以及“金山银山·我和自然”书系所触及的题材、所描述的内容、所讲述的故事,能够帮助乡村和乡村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个体和心灵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

 

以个体生命共情儿童成长

提到儿童视角,王泳波介绍说,在书系中,无论是关于京杭大运河、红旗渠这类大型工程,还是斑头雁、滇金丝猴这类珍稀动物,所采用的叙事方式和艺术手法都充分考虑儿童的阅读视角、审美趣味和接受特点。《村庄变了》虽然是余村的故事,但作者是用儿童的眼光去讲述的,她把笔落在人物上,紧贴余村村民小林来讲述。

本书的文字作者孙昱给现场观众特别介绍了主人公小林的原型——余村的村民胡先生,她说,因为采访了胡先生,所以从一开始就定下了创作思路,要从人物着手来写这个故事,“让这个人物和余村同呼吸共命运,从一个具体人物的生活变化来折射余村的变化”。

她认为只有抓住儿童与人物的共情点,才能创作出孩子读得懂、喜欢读的故事。

第一,在宏大的主题下,写普通人的情感。主人公应该就跟自己一样,是一个很真实的人、很普通的人,有梦想,也热爱村庄。第二,要把故事写得吸引人,就要体现儿童趣味。在故事情节里,她会用细节描写很多孩子喜欢的游戏,例如在竹林里荡秋千、用竹子做玩具等。

张明舟评价说,这个选题是基于当代中国的变迁,特别是生态环境的变化来创作的。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叙事,表现这样的主题是必要的,而让读者可亲可感也是必要的。读者需要用眼、耳、鼻、舌、身来感受,而不是直接被告诉。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的,特别是在童书里,需要了解并且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审美特点等。《村庄变了》这本书,无论是作家还是插画家,都做得非常专业,一起构建了一个能够让小读者感知到的好故事。

据悉,“金山银山·我和自然”系列将继续推出新作,《我是大王》将于近期出版。同时,苏少社还将依托凤凰集团的海外战略和海外版权贸易平台,实现版权的推介和输出,向世界讲好中国生态故事。

Read Previous

新东方儿童英语阅读分享会&颁奖仪式在上海举办

Read Next

搬来一整座花园到书展上!乐乐趣重磅发布大型跨国原创IP——“莉莉兰的小虫虫”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