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题材儿童小说《响堂》亮相第十届上海国际童书展

2023年11月18日,由接力出版社主办的“《响堂》的戏,周锐的戏,成长的戏——儿童小说《响堂》新书发布会暨研讨会”于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期间成功举办。

该书作者、儿童文学作家周锐,作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儿童文学研究推广学会会长张锦江,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秦文君,儿童文学作家、《文学报》主编陆梅,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原《少年文艺》杂志执行主编谢倩霓,儿童文学作家、少儿媒体资深编辑、记者、阅读推广人王轶美,儿童文学作家慈琪,儿童文学作家、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线上)等出席研讨会。

《响堂》是一部烙印着民族精魂与戏曲文化的儿童小说,展现了丰富的京剧文化知识。书中情节富有奇思妙想,采用“白描”手法,语言洒脱有趣,机智诙谐,插画富有童趣,为小读者打造了“好玩又易懂”的奇妙京剧世界。作品用精巧的故事线将一场场“大戏”串联起来,以戏台下的八口缸为线索,着重描写井家三代人的京剧梦。书中人物在通向戏曲殿堂的道路上所经历的磨砺与历练,亦是推动京剧艺术乃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创新、发扬的关键力量。为从理论批评、创作研究和阅读需求等方面对周锐新作进行解读和介绍,接力出版社特举办此次发布会,通过嘉宾们精彩纷呈的发言,让读者从多角度理解这部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白冰:创新永远在路上

周锐是我多年的老朋友,在儿童文学作家之中,他是一位富有创新精神、勇于大胆探索的多面手。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周锐都能演。他既能写现实题材,也能写历史题材,还能写幻想题材。早在八九十年代,他已经是一个卓有成就、富有影响的“热闹派”童话的代表作家。现在,他在儿童小说创作方面又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已逾四十载,至今仍然创作激情旺盛,大作、新作频出。在这点上我很羡慕也很钦佩周锐,我也要向周锐学习。

周锐曾将儿童文学比作一块点心,他认为儿童文学应该像为孩子们做的点心,色香味俱全,这种儿童文学观强调了儿童文学的功能和价值,强调了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性、艺术性、思想性的高度统一,强调了要尊重儿童,让优质的儿童文学作品既要有意思,又要有意义。

周锐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也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早年,他将《水浒》《三国》等古典名著以新颖的、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带孩子们走进经典,理解经典,让经典陪伴童年。今天,他又把中国的京剧元素融入《响堂》等京剧题材的儿童小说,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儿童小说当中得以呈现,让孩子承继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让他的小说有了新的疆土,让我们的孩子开拓了新的阅读视野,让他的儿童小说有了特色和特殊的意义。

他的京戏小说采用“白描”手法,将评书、民间俗语、谚语、北京方言等民间文化熔于一炉,庄谐并重,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展现出儿童文学语言的独特的节奏和韵律,为少年儿童读者塑造了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戏曲世界。

周锐写得很认真,为了弄明白老北京的前门外廊坊头条、观音庙一带是属于东城区还是西城区,他特意给我发了微信,让我帮助他请教专家。我费了好大劲才搞清楚,这两个地方都属于西城区大栅栏街道。

周锐不光会写,还会画,书中插画生动、可爱,笔触质朴、生动可爱,充满了儿童画的情趣,趣味情节与插画交织相融,使小读者感受到京剧世界的魅力。

我们坚信《响堂》会深受少年儿童读者的喜爱,并内化为他们在生活中成长的精神动力,鼓励少年儿童读者迈向更为广阔的人生舞台,成为戏外戏的生活主角。

我们希望我们的少年儿童读者在《响堂》中感悟小说的语言之美,中国的京剧之美,民族的文化之美,做有“根”的人,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第十届上海国际童书展首日,接力出版社举办了第三届接力杯“双奖”金奖作品新书发布会,活动的主题是“创新赋予儿童文学新的活力”。周锐用他的创新赋予了他的小说新的活力,我们希望更多儿童文学作家用创新拓展自己的创作疆土,用创新给儿童文学带来新的活力,用创新给我们少年儿童读者带来新的阅读惊喜!创新永远在路上!

张锦江:说《响堂》的戏中戏

我和周锐相识近半个世纪,他在童话创作上取得了不俗的成果。近些年,他开始着手京剧题材的小说创作,既写又画。从他的作品中,我看到了周锐的不懈努力、刻苦的钻研精神以及极为丰厚的京剧知识储备。

读儿童小说《响堂》,我有如下几点感想。

其一,作者写小说的心态是自由心态,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拎着一部手提电脑,走到哪里,写到哪里,一刻不停,正如他自己说的“开无轨电车”。我问:你是构思好了再写吗?他说:早期是这样,现在是随想随写。这种自由状态的写作,往往有即兴发挥、奇思妙想出现。因为我写小说一辈子,从一九七六年开始写到今天,这种感觉我是懂的。

其二,作者语言的随意性、口语化适合孩子阅读,常常又娴熟地运用“插科打诨”,搞些幽默、可笑的戏曲人物逗一下。这里的“插科打诨”为京剧术语,是指戏曲、曲艺演员在表演中穿插进去的引人发笑的动作或语言。

其三,在情节推进中随时插入京剧小故事,让小读者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戏曲知识。

其四,《响堂》中,这八口缸搭成的戏台是这本小说的戏眼,所有情节、细节都是由此而生发。最出彩的是两章,第一章就是新编剧“蝎虎斗蝎子”和“七人义”。作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特长。这两章是它最出彩的地方,是整个小说让孩子感到兴奋的地方。

陆梅:周锐的文学人生其实也是一部《响堂》

《响堂》中的故事好玩又有趣,可以从头笑到尾,京剧知识以悄无声息、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到故事中。让我这个京剧外行也能看得十分开心。

比如像我这样一个写作者,我要去了解京剧知识,想要构建人物的成长,我恐怕写不好,写出来的东西让人读起来未必浑然天成,这是我读《响堂》的感受。

在我看来,周锐的文学人生其实也是一部《响堂》。琴棋书画,他什么都有涉猎,什么都津津乐道,而且写得妙趣横生,以此表达中国传统文化。正因为京剧的知识全在他的肚子里,所以周锐常以一种轻松、自在的方式来进行文学创作。

正是因为有这些文字铺垫,周锐写起京剧题材的小说才心中有数,“信马由缰”,因为缰绳就在他心中。

多年前,周锐在一个会议上曾说:“时时处处不要容忍平庸。”周锐作为前辈,一直引领在前,给我们这些年轻的作者以警醒与鼓励的力量,这给予我很大的启发。一个人过各种招式,尝试多种文体的协作是求索的必然,而去掉标签,不要限制自己、固化自己,也是成长的要义。

秦文君:戏是生活,生活也是戏

《响堂》聚焦国粹,是一部很中国化的小说。这部小说写作是有难度的,它要求作者要对时代有了解、对戏剧要有了解,还要对当时的生活场景有充分的调查等等。

作品中的情境和人物都有很大的传奇性,戏台下的八口缸本身就很有传奇性,老状元题写“响堂”的过程,也很有传奇性,它就是一部充满传奇性的作品,读者预料不到读到哪一段又来一个传奇。我把它归结成:戏是生活,生活也是戏。

从内容看出,周锐在这些方面做足了功课,这在字里行间均有体现,比如书中人物学戏的过程以及“七行七科”“跑龙套”“清唱的由来”等京剧知识。这些功课的积累,使得周锐在小说中游刃有余地“戏上加戏”,比如书中俏皮的歇后语、演员脸上化妆品招苍蝇……并非所有人都能够加戏,小说创作最怕的便是加不了戏。写作中的“加戏”需要具备三种条件:一是任性,二是松弛,三便是胸有成竹。

周锐的《响堂》非常富有中国特色,所以我也希望它到时候也能输出到国外,能够把中国国粹以及书中人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执着追求这一精神宣传出去。

谢倩霓:小说要有真切感

《响堂》的故事环境非常真切,写出了京剧文化深厚的传统和魅力。我一直认为一部好的长篇小说一定是有自己味道的,像金庸就是营造的武侠味道,虽然它是虚构的,但你能感觉特别真切。周锐这部作品具备非常纯粹的京剧味道。

这种真切的感觉有三方面的艺术加工:第一是京剧术语有意地穿插。比如戏班里有七行七科,行是台前演出,科是幕后服务,很有意思。第二是各种梨园掌故的穿插,比如金少山养鸟、程砚秋看电影、张伯驹四十岁生日等等。典故本身就特别有戏剧性、故事性,这也是加深这本书真切感的重要原料。第三是各种戏曲表演的穿插,直接用已经存在的、而且特别有名的戏曲表演进行穿插,像《游园》《惊梦》等。

这部作品的突出特点在于故事叙述的技巧上,特别是一开始关于《响堂》的描述和传说,关于八口缸的描述和想象,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前面的氛围营造和伏笔都做得特别好,包括三代人对响堂的接近,故事的曲折性,尤其是写到井望江想去接近响堂所做的努力。

小说前半部分主人公知江爷爷的故事写得非常好,包括他去“考试”的过程,怎样演出上岸、下岸的动作,非常有趣。

书中采用了纯粹的老北京语言,而且融入到了人物对话和书中情节,所有的语言、氛围营造得非常好。

王轶美:学习、传承、创新

我知道,周锐有一个笔记本,像一个菜园,他写了一个个灵感的元素,就是萝卜、青菜、土豆、番茄,他想写什么的时候去翻翻这个宝贝菜园,素材都在里面,这一点非常值得学习。

京剧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京剧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需要每个人都来尽一份力的。

周锐这些年来花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一直在京剧园地辛勤耕耘。京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京剧进校园”的口号提出很久了,落实的关键在于如何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京剧的无穷魅力呈现给孩子们,所以有了《好儿童画报》的专栏连载,有了后续的京剧故事,有了这样一部长篇小说《响堂》的出版。因为故事是幽默的、开心的,所以孩子们就喜欢,所以我也期望能看到周锐继续创作出更多更精彩的传统文化作品。

周锐曾说,他小时候看包蕾老师的《猪八戒吃西瓜》,对他影响非常深。周锐能运用幽默的特色改编四大名著,包括一些京剧的故事。我们说旧瓶装新酒,但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要让孩子们能喜欢,创新的功力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孩子们在以后的文学创作道路上,第一步要传承,第二步要创新,这就是我们说的“与时俱进”。

慈琪:戏台上,桌比山高

我刚开始写作没多久就认识了周锐,那时候我还是高中生,毫无章法的写作新手,周锐就很仔细地给我各种建议,他对待写作的热情、好奇心和精益求精也一直给我很深的影响。

《响堂》是一部不紧不慢的说书人讲故事般的作品,不管你是否熟悉这个故事里出现的传统剧目,是否了解京剧的行规,都能坐下来听一听,而且一听就能听进去,跟着讲故事的节奏往下走。

《响堂》里有很多倒霉的人,一辈子想在响堂唱戏却没唱成的戏痴,他们没有卖惨,都在很努力地活着,兴致勃勃地排戏,用戏剧来对抗荒诞和强硬的现实。

我是一个一直没有看过京剧的人,因为锣鼓声太吵,我对声音比较敏感,不喜欢嘈杂。第二个是觉得京剧的唱腔太慢,听也听不懂。第三是看不懂戏台上的门道,察觉不到那些精心设计过的趣味和了解背景之后才能品出的深层含义,像出将入相,上台下台,真的搞不清楚。

周锐在近几年创作的多部京剧系列小说作品中解决了我的困扰。首先看书不会被锣鼓声吵到。其次,小说和故事的节奏比戏曲更快更清晰,又是专门用儿童能够理解的语言和逻辑去讲,非常友好。第三个是周锐在故事里面解答了所有外行读者会产生的疑问、名词、规矩等等,读起来很有挑战性,又能比较轻松地进入一个花团锦簇的新世界,基本不会产生阅读障碍。

周锐创作过一篇讲京剧武戏的故事,用桌子在戏台上搭成高山,里面有一句是引用相声里的说法,叫“桌比山高”。这句话概括了戏剧具备有引起儿童兴趣的魅力。有信念感的戏剧演员,融合幻想与现实,在戏台上搭建出山高海阔、千军万马、万里人间,《响堂》就是这样一部儿童小说。

周锐:老老实实地做笨功夫

我小时候就喜欢京剧,但是中间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关注,因为我的时间全部放在写作上了,没时间去看戏。后来有人来找我说能不能写些京剧故事,并且画出来。我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几百个京剧故事,就开始着手创作京剧题材的小说。

任大星老师曾说,写作就是“开无轨电车”,根本不知道故事后面是什么情况,甚至连明天写什么都不知道,但总能写下去,如果写不下去就是作家没本事。这也给了我一个启发,因为我写第一个中篇小说的时候就对编辑说,你不要等,我也可能中间写不下去了,后来还是写下去了。

小说创作中,细节十分重要,有意思的细节可以把读者引领着朝下走,从第一页走到最后一页。我写过一些自传体小说,《弄堂时光》《南京暑假》,这些好写,就是在自己的童年经历中挖掘。但京剧题材的小说不一样,它需要从海量的资料中选择一些有意思的细节来充实自身。

为了在小说中还原地地道道的老北京话,我只能老老实实地做笨功夫,把反映老北京的电视剧拿来看,然后记录。只要电视剧中有几个俏皮的或者是老北京风味的话,我就一字一句、密密麻麻地记下来,所以这真的是下功夫了。

座谈会之后,周锐接受了活动现场《好儿童画报》小记者代表的提问。

Read Previous

“从《李尔王》到《火城1938》 ——蔡皋绘本艺术中的文明互鉴与多元表达”研讨活动 在上海国际童书展举办

Read Next

超市里的财商课:“好玩的金融”新书首发式在上海大润发举办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