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国涌:比知识更重要的,是与世界对话的能力

11月16日,作家、历史学者傅国涌老师,带着他关于母语教育的著作“与世界对话”系列和“少年日知录”来到了上海,与上海的小读者和家长们分享母语之美,畅谈什么是好的教育。

傅老师首先来到了上海市西小学,给同学们分享“好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和家长、老师们讨论“好的教育从哪里来”。随后又来到上海复旦附中,带领孩子们“与云对话”,寄语孩子们,“少年心事当拿云”。

这三场分享会现场气氛热烈,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孩子们,都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上海市西小学·傅国涌“与世界对话”系列分享会
上海复旦附中·傅国涌讲“少年心事当拿云”

 

致力于儿童母语教育的“童子师”

2017年的秋天,以历史学者而闻名的傅国涌老师,在“知天命”之年回到了儿童教育的第一线——创办“国语书塾”,寻找“童子六七人”一起读世界,践行一种以母语为中心的人文教育。

傅老师将这以母语为中心的人文教育课,取名为“与世界对话”课。

所谓“与世界对话”,就是与万物对话,围绕某个具象事物,比如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日月星辰、山水四季等,展开阅读与写作,如此串联起作者和文本,从点到线,由线织网,从而帮助孩子建立起认识世界的网状思维。

课程的设计思想,可以简单概括为“三百千万”——“三年百课千人万里”。即利用三年中的假日,为童子们上一百次课,带领他们认识古今中外一千个作者,同时还要行万里路去游学。

 

拥有广阔视野,与世界对话

傅老师的人文课堂被整理为“与世界对话”系列图书陆续结集出版。第一辑的3课为《与墙对话》《与门对话》《与窗对话》,第二辑的4课为《与苹果对话》《与橘对话》《与枣对话》《与叫卖声对话》,第三辑《与风对话》《与云对话》《与雾对话》《与雨对话》《与雷电对话》预计将于年底出版。

傅老师的“与世界对话”课,看重阅读和写作,更看重孩子们的想象力、审美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傅老师说:“语文教育,说到底是要让每个人获得更好地用母语跟这个世界对话的能力,扩展感知世界之美与善,赢得做人之尊严的可能性。”

他希望,通过与世界对话,不断提高孩子们的母语表达能力,不断开拓孩子们的视野,让他们接触到一个更加辽阔的世界。

 

好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

《与世界对话》系列的每课都包含课堂实录、经典阅读和童子习作三个部分,而童子习作中的每篇文章都令人叫绝,很难想到这些漂亮的文章竟然出自一个十几岁孩子的笔下。

在“好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分享会现场,傅老师和孩子们分享了一位六年级的童子在“与叫卖声对话”课后完成的习作《小城叫卖声》,一开头便自出机杼:

 

一串串的叫卖声后面跟着一串串省略号,一串串省略号将叫卖声带入一串串小巷。然后,省略号断成了逗号和顿号,连成了破折号,叫卖声便活了起来。

 

这省略号、逗号、顿号、破折号,源自汪曾祺、萧乾、北岛记忆中的叫卖声,源自苏州姑娘叫卖栀子花、白兰花的叫卖声,源自昆明街头收破烂的吆喝声,然而,这如此独特的表达方式却是她自己琢磨出来的。

上海市西小学“好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分享会现场

 

傅老师给孩子们总结了写作的几个要点:语言朴素,不落俗套;切口可小,想法要大。大胆想象,小心落笔;小处着手,大处着眼;采花酿蜜,积累求变。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用纯粹、干净的母语,自由书写心中那个广阔的世界。

 

好的教育从哪里来?

在“好的教育从哪里来”的活动上,傅老师跟家长和老师们讨论了什么是好的教育。

纵观如今的教育现状,教育似乎变成了一个竞技场,一个与战场一样随时论胜负的地方。教育焦虑弥满在广大家长当中,成为一种时代性的焦虑。

其实,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想象力。人类文明是从想象力出发的,它的高度也是由想象力所决定的。

在著作《少年日知录》中,围绕着想象力、审美力、判断力,傅老师以其深厚的学问、开阔的眼界,为少年人徐徐展开这个世界恢弘的图景,从古代先贤,到当代名家,从文学艺术,到历史哲学,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母语之美和世界的辽阔,也为少年们在面对浩如烟海的名著经典、文学大家,该如何选择时,做出了很好的指引

傅老师还提到了“教育留白论”,他说,好的教育和油画不一样,油画把画面撑得满满的,好的教育更像中国画,它需要更多的留白。这一观点也给家长们带来很大的启发。

傅国涌与家长们分享“好的教育从哪里来”

在这两场活动中,傅老师为家长和孩子们分享了很多关于教育、关于阅读和写作的干货,家长和孩子们收获满满、热情高涨,在活动接近尾声时仍意犹未尽,跟傅老师进行了热烈的互动,提问踊跃。

上海市西小学的小读者与傅老师积极互动

 

“少年心事当拿云”

在结束了上海市西小学的两场分享活动后,傅老师又马不停蹄来到了上海复旦附中,和这里的孩子们一起“与云对话”。

云是什么?讲座伊始,傅老师由庄子的《逍遥游》切入,从中国古诗中的“白云”“浮云”“嫩云”……到西方诗人裴多菲的“云鸟”,再回到中国诗人李贺的“少年心事当拿云”,带领孩子们进入了一个自由而博大的云的世界。

孩子们跟随傅老师在云的世界里自由想象,孩子们的心灵被打开,与整个世界发生连接,身临其境地上了一堂包罗万象的人文启蒙课。

傅国涌与上海复旦附中的孩子们一起“与云对话”

“与世界对话”的课堂就是这样的,它以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为最高目标。每一堂课都是由低处入手,却是从高处着眼,这高处即如何使孩子们通过接触到的文本打开自己的心灵,在寻常所见事物之中思接千载、神游万里,同时又能找到准确而有声、有色、有味、有光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正如傅老师在即将出版的“与世界对话”系列第三辑的前言中所说:“老师,只能是一个引导者,而绝不可能代替孩子获得自身的领受、体悟和想象。许多时候,孩子们对课堂的回应,偶尔的神来之笔,也常常出乎老师的意料,这才是教育最具魅力的一面。”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上的 “与云对话”的完整课堂已收录在“与世界对话”系列第三辑中,预计于2024年初出版上市。

傅老师希望“少年心事当拿云”,希望少年们能像一棵树一样,往下扎根,向上生长,不随波逐流,用最美的母语,自由地表达,与世界对话。

带着这样的期许,希望每一位中国少年都能自由而快乐地成长。

Read Previous

少儿科普期刊怎样讲好“一带一路”故事 ——以《百科探秘·航空航天》创新主题栏目为例

Read Next

与史前巨兽相遇的时刻:一场非凡的史前冒险之旅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