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保林《大江本纪》作品研讨会在京成功举办

11月14日上午,由《人民文学》杂志社和安徽文艺出版社共同主办的“郭保林《大江本纪》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施战军;安徽省委宣传部出版管理处(传媒监管处)处长王圣东;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可等领导出席并致辞。阎晶明、邬书林、郭义强、何向阳、彭学明、白烨、徐剑、李朝全、刘琼、王国平、刘颋、陈涛等专家围绕本书进行了深入研讨。研讨会由《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徐则臣和安徽文艺出版社社长姚巍共同主持。

 

施战军代表中国作协致辞,他指出:“郭保林先生向来以宏大选题、刚健气质、阔朗文风,立身大野,表达大爱,书写大国气象,这是他创作非常重要的特点。这本书沿着长江从源头一直写到入海,尽写两岸的历史演进,为中华民族文明探源,为中国山川大地画像,为中国人民生存与奋斗讴歌,也为美丽中国来龙去脉细写史诗。”

 

王圣东代表安徽省委宣传部致辞,“真诚希望中国作协、中国版协和各位评论家一如既往地支持、指导安徽的文艺创作出版。安徽省委宣传部将竭诚当好作者与读者的纽带,搭建创作与阅读的桥梁,助力写书人和出书人推出更多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劲有力的精品佳作”。

 

郑可代表出版方诚挚地感谢专家的莅临与指导,相信《大江本纪》这本力作必定得到读者的喜爱与关注。将以这次研讨会为契机,把这部作品宣传好,同时出版更多高水平、高质量的原创文学精品,为繁荣我国文学事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全国政协文史委副主任、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表示,这是作家全心投入的一次创作。郭保林的书写始终保持着高度热情,饱含着最深的感情,非常难得。这部作品是对于长江全域、全流程,甚至全史的一次写作。作者把所写的那个地方、那个河段最突出、最亮眼、最激动人心、最能打动人的那些特点,无论是生态的还是文化的,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最精彩的片段、亮点写了出来。这部作品作者他的文字气势和感情投入,以及他所写的这些多侧面、全方位的理想和抱负来说,是能够撑得住的。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表示,这本书用“本纪”作为书名,“本纪”是有崇高地位的。这本书的书名和郭保林先生分享给我们各方面的知识是匹配的,这是一部成功之作。作者把长江的自然地理和历史演进打通来写,把长江历史上著名城市的变迁和现在的进展情况融合起来写,又用散文写作的长项把历史上的传说和传播精准知识打通了,是很不容易的。这部书最成功的地方是把长江沿岸最值得说的,达到“本纪”水准的那些重要城市、重要的自然景观、重要的历史事件有取舍地写清楚了,而且是用他的生花之笔来写,显得比较轻松,也比较容易读,这也很不容易。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认为,《大江本纪》很好读,热情洋溢之感贯穿始终。这本书自成体系,将长江途经的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串起来,写人文、历史、地理,非常难,也很考验人,但作家做到了。这么多的人和事,书里将点和面的关系处理得很好。这本书很独特,同类的作品并不多见。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认为,《大江本纪》整体风格大气磅礴,如江河奔腾,气势庞大,同时特别注重细节描写。整个作品不只是一部地理文学著作,还对长江承载民族历史宏阔的长度以江为主体脉络做梳理。作家把长江作为一个人来写“本纪”,有呼吸,有生命感,有心跳,倾注了非常浓烈的感情,具有如同长江一样奔腾到海的气势。

 

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认为,作家郭保林用20年的时间行走长江,为长江立传,为山河立传,让人非常感动。这部作品有很高的文学品相,有较强的文学力量。文字是炙热的、滚烫的,充满了对长江的情意、敬意和感恩之情。这不仅是一部厚重的自然地理笔记,也是一部诚实的人文历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史。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认为,作家基于自己对长江的理解把水脉与文脉有机结合起来,从长江源头开始对沿江土地上文学、文化、文明方面的滋养与影响进行书写,是作品独树一帜的特点。作品写出了自然流变与文明演变,写出了长江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表示,一个人要把长江“扛”下来,没有20年或者一生的准备是写不了这本书的。作家通过作品维护了汉语言文学的高贵,他的那种简洁、韵味,让人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产生一种敬佩感。往长江走,再往洞庭湖走,再往鄱阳湖走,再往太湖走,如果没有一种对气象的把握是“扛”不下这条大江的。作家把所有长江能连接起来的城市都写进来,这是很了不起的。徐剑表示,自己一直把这部《大江本纪》当作散文读,因为作家一直写得很优雅,很有意境,非常有开阔的视野和襟怀。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认为,作家采用文化散文的写法来写纪实作品,作品有很强的叙事性和抒情性。郭保林先生用20年时间写出的这部书,下了很大功夫,他的写作方式是通过阅读长江、行走长江,收集史料,整理、游历、记录,对各种文化史料进行吸收,用文学的手法注入到自己的笔端,写出了中国气魄和中国精神。作家的写作激情四溢,采用抒情与叙事结合的方式,整体来说,像散文诗一样一气呵成,像长江流水一样滚滚东流。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认为,这是一部具有古典气质的文本,从“时”和“空”两个维度,用移步换景的手法,采用俯瞰的角度,描绘出长江沿途细致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气象,视野足够开阔,具有一定的哲理和色彩;同时它又是一部才子书,是肯下笨功夫的书,作者用20年的时间做充分的调查,写出了地理变迁视角下的历史、人民和文化,语词和意向很绵密,色彩鲜明,张弛自然,使得这本书具有文化散文的磅礴气势,是一幅恢弘画卷。

 

《光明日报》评论版主编王国平认为,面对长江,作家的情感奔腾不息,这种文字和长江的气质本来是匹配的,长江很难很安静地写,很闲适地写。作家写的是“我”的场景,用“我”的视角看长江,最终抵达是我们的长江、大家心中的长江,从个体给大家展示出长江的精彩之处。

 

《文艺报》副总编辑刘颋认为,作家把长江作为一个人来写,赋予了它生命,所以才以“本纪”为名来写,这个立足点、出发点特别好。整体上来说,这部作品写了文化的长江、血脉的长江、文明的长江。作品以长江的地理流经为线索,穿插历史纬线,以时间和空间共同为我们呈现出中华文明从高原到大海的不同侧面、不同形态、不同气质。

 

《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陈涛认为,这是一部在创作上颇有难度与挑战性的作品,体现了郭保林先生创作雄心与豪迈之气。全书从头到尾一以贯之的是一种雄浑的精气神,充沛淋漓,值得敬佩。这是一部大书,宏阔又开阔,具备无限敞开的可能,作者跟随长江的流动,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个城市传,一段段人文史,以及一份份江水情。

 

当代著名作家郭保林先生,曾创作和出版了《高原雪魂——孔繁森》《塔克拉玛干:红黄黑》《大河息壤》等作品,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冰心散文奖等奖项。

《大江本纪》是一部全景式书写长江的文学作品,节选的《江南江北水拍天》一章首发于《人民文学》杂志2023年第6期,全本由安徽文艺出版社2023年10月正式出版。作家郭保林用20多年时间沿着长江两岸采访,记下大量采访笔记,通过对长江历史、地理、人文等的描述,以深厚的文学修养、丰富的人文和自然知识、诗性的语言、多元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大江巨川苍茫雄浑的自然风光及辉煌璀璨的华夏文明,追寻中华民族的精魂,热情地歌颂新时代,讴歌绵延不绝的中华民族精神。该书已入选2023年10月文学好书榜、文艺联合书单等,参加第75届法兰克福书展并实现了图书德文版版权输出。

 

 

文:刘姗姗

图:王纪国

Read Previous

名家荟集、科技感十足……第二届岳麓书会开幕式亮点纷呈

Read Next

从“故纸堆”中“翻”出新故事,哲贵《化蝶》新书分享会在上海举行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