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发有:从文学角度看《何以孔子》

2023年11月5日,孔繁轲先生《何以孔子》读书会在山东曲阜孔子博物馆成功举办。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山东大学教授黄发有,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孔子博物馆馆长郭思克,孔子研究院原院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杨朝明等60余位专家学者和者出席读书分享活动。

会上,黄发有主席就《何以孔子》一书艺术表现手法、文体创新探索、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独到之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他说,作者作为孔子后裔,在书中以第N代孙的身份向老祖孔子叩问,并代其立言,书写方式不可谓不颖异,但若以时下惯见的“穿越”文学目之,则又未免失之浅薄。就写作手法的革新而言,《何以孔子》的先锋性恰恰体现在其鲜明的“跨文体”特色上,将散文抒情之真挚、小说叙事之条贯与史论析理之缜密融为一体,彰显出作者深厚的学养与颖锐的才思。尤其可贵的是,本书虽以传统文化宣传与普及为立足点,但学术专著的特质同样鲜明——史料翔实、考据精审、言出有据,而且善以故事引人入胜,让读者产生极强的代入感与精神共鸣。

众所周知,文学是人学,也是心学。如果忽略人,这样的文学就失去了根基。作家正是用自己的笑和泪、用自己的心血滋养文学,好的文学作品就应该有情有义、有生命的温度。在《何以孔子》中,孔繁轲先生在刻画孔子师徒时,情感是浓烈而克制的,正是这份克制,使这部书平添了一丝平实的深刻、蕴藉的炽热,在这中间,孔子师徒百折不回的理想主义信念与相濡以沫的人间真情也得以逐帧显现。

当下,某些文学作品与人、社会缺乏实质性的关联,无病呻吟,最终被遗忘。就学术文体来看,同质化倾向日益明显,缺乏多样性;而在文学被边缘化的语境中,一些作家和学者迫切地让文学变得“有用”、可以快速兑换成现实功利。但创作与研究要想保持内在的活力,还是不能离开“人”,还是要坚守超越功利的理想。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再强大的个体都显得渺小,而文学的魅力之所以常青,正在于它对生命尤其是渺小个体的尊重。作为一部融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之特色于一体的作品,《何以孔子》从晦涩的理论、概念中超拔出来,留给读者那些被文字定格的生命悸动。这些书信中回荡着生命的气息,千古圣哲的声吻至今余响不绝,而作者于字里行间倾注的心血,既点燃了自己,也感染了别人。

毋庸置疑,《何以孔子》一书以其横跨纵贯的学科交叉特性,将文学性、思辨性、史脉性冶于一炉,体现了作者的志向所在和创作功力。

黄发有主席

 

活动现场
《何以孔子》书影

 

作者:王苑

Read Previous

儒学专家杨朝明谈《何以孔子》

Read Next

“加油!书店”生活美学市集在桂林举行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