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5日,孔繁轲先生《何以孔子》读书会在山东曲阜孔子博物馆成功举办。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山东大学教授黄发有,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孔子博物馆馆长郭思克,孔子研究院原院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杨朝明等60余位专家学者和读者出席读书分享活动。
会上,杨朝明教授就《何以孔子》一书的创作出版及其学术价值、思想意蕴,以及儒家文化对当代社会、现实人生的意义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孔子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具有普遍且共通的价值依归和指导意义。儒家文化从修身、齐家出发,从家庭中培养爱和敬,再将这种伦理推演至社会,变成一种政治伦理和世界伦理。一位英国作家曾说:因为有孔子的学说,伟大的中华民族比世界上别的民族更和睦更和谐,共同生活了几千年。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孔子思想、儒家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是中国文化的特性所决定的,在世界经济重建中,中国文化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传统文化恰似一条河流,自源头始发,从昨天流到今天,又从今天流向明天,这条文明之河,正是在一代又一代儒学研究者的守望中传承发展,铺染了中国人的生命底色,涵育了我们的价值信念与民族精神。
作为最早的一批读者,抢先拜读孔繁轲先生《何以孔子》这部大作,杨教授深感荣幸。他说,一拿到这本书,便为之深深吸引,现今中国要兴复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何以孔子”这破空一问恰好给了我们一个苍茫广阔的思考空间。《何以孔子》一书的成功之处,可以用“高、平、深”来概括。所谓“高”,就是能够站在时代高度,提纲挈领,把握要点;所谓“平”,就是有历史的穿透力与在场感,叙事娓娓道来,文气流畅平实,如万斛泉源不择而出,自然而然;所谓“深”,就是作者能深入理解孔子,客观准确地评价孔子的复杂人生和思想主旨,挖掘出孔子生平和思想中对中国发展前路与我们个体人生的指导意义。
《何以孔子》出手不凡,单是书名便有种恢宏包举的气魄,字里行间更是蕴含着时代性、历史性的深沉叩问,立意高、视野宽,告知读者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使人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礼敬传统文化,堪称研究与传播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成功之作。
他说,儒家思想、孔孟文化要真正地走向大众,就需要有人进行解读。这就要求儒家文化的研究工作既要“登峰”又要“落地”,也就是说,既要“正本清源”地去了解中华文化,又要接地气,切实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实践者和推广者。在这一点上,孔繁轲先生创作的《何以孔子》,可以说做了很好的示范。



作者:王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