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澳]张磊夫 著 邹秋筠 译
装帧:精装
定价:128.00元
出版日期:2023年5月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以西方语言撰写的后汉通史。作者以首都洛阳的命运作为后汉兴衰的标志,首先依据考古与文献资料,详述后汉洛阳的地理、布局、礼制、人口、重要建筑等,由此切入对后汉政治与社会的分析;继而以时间为序,描述了后汉不同阶段的重要事件和社会发展的脉络。全书对后汉政府的行政特征、向南方的拓展开发、士人与宦官之间的冲突,以及东汉政权的最终倾覆等做出了深入的探讨,既有扎实的考辨,也有生动流畅的评述,无论对历史学者还是普通大众,都具有参考价值与阅读趣味。
作者简介
张磊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与三国时期的历史、地理和文学,对于汉与三国时期重要文献、史料翻译的贡献尤为突出,著有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Later Han to the Three Kingdoms和Imperial Warlord: a Biography of Cao Cao 155-200等,是当代西方重要的中国史学者之一。
本书摘录
公元 1—2 世纪,欧亚大陆的两端出现了两个可以匹敌的伟大帝国。欧亚大陆西部,罗马帝国的扩张之势北起英伦三岛、日耳曼平原,南到撒哈拉沙漠,东至美索不达米亚。欧亚大陆东部,汉王朝的控制范围北抵蒙古北部草原,南达越南中部热带地区,包括除遥远东南地区之外的今日中国全境,并影响着中亚的大部地区。罗马帝国的疆域超过 450 万平方千米,即 175 万平方英里;汉王朝疆域大约 375万平方千米,即 150 万平方英里。
这两个遥远的政权通过陆运与海运相互交换商品,例如从东方运来丝绸,从西方运来玻璃。但是它们并没有深入接触,彼此之间知之甚少。两个国家的自然地理差异很大:罗马帝国以地中海为中心,周边道路网络四通八达;汉王朝受东面的海洋限制,依赖河流、运河、陆路沟通长江以北的广阔平原,并穿过山谷沟通长江以南,而为了应对连绵山脉的阻拦,建造了令人惊叹的工程。
公元前 3 世纪末,秦朝首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但在此前就已经存在宗教哲学信仰、学说和风俗的共有传统。与秦朝类似,之后的汉朝的终极权威来源于军事力量,但汉朝百姓拥有共同的文化和书写方式,汉字的使用极大地帮助人们克服口语差异。罗马城将统治扩展到许多不同民族;然而汉帝国的核心是自我持存的中华文明。
爱德华·吉本在其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的开篇这样写道:“公元 2 世纪,罗马帝国据有世上最富饶美好的区域,掌握人类最进步发达的文明。”
吉本的著作写于 18 世纪,当时欧洲尚未了解中国古代的全部成就,所以不能因为吉本的判断而指责他。但在吉本所描绘的同一个时代,即公元 1—2 世纪,后汉帝国发展到了繁荣顶峰,并且它的衰亡比西方罗马帝国更加迅速,这一点值得我们关注。
本书描述了从公元 1 世纪早期到 2 世纪末汉朝突然瓦解崩溃的历史,主要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正是由于沙畹(Édouard Chavannes)、德效骞(Homer H. Dubs)、华兹生(Burton Watson)、倪豪士(William H. Nienhauser Jr)的翻译,以及鲁惟一(Michael Loewe)的重要成果,前汉史研究拥有大量材料,同时很多学者从历史、经济、文化和社会等不同方面对这一时期展开讨论。但是目前,学界尚未以西方语言单独叙述后汉历史事件和社会发展。我相信按时间顺序的叙述将为未来广泛细致研究后汉历史提供更为清晰的语境。
毕汉思(Hans Bielenstein)在其著作《汉朝的复兴》(The Restoration of the Han Dynasty)中,详细研究了后汉初年,尤其是开国皇帝光武帝的统治。固然还存在有待商榷之处,但是对这段历史的记述已经非常翔实,没有必要过分纠结于细节。
本书以描述后汉洛阳城开篇。公元 25 年,光武帝兴建洛阳城,作为中兴汉室的京城。在光武帝和其继任者的漫长统治时期,洛阳城历经多次修整,毕汉思《后汉时期的洛阳》(Lo-yang in Later Han Times)对此多有论述。但我关注的是作为国家政治与精神中心的洛阳,包括朝廷与官员、礼仪与信仰、城市面积与人口数量、周边环境以及它与帝国边远地区的联系。在毕汉思的巨著发表 40 年之后,受到戴梅可(Michael Nylan)及其同事对前汉长安城研究的鼓励,我相信可以用另一种途径展开研究。
另外,虽然后汉帝国在社会、人口和军事方面得到重要发展,但当火光映照天空,朝代命运决定于皇宫之中发生的大事件。所以本书的标题有双重含义:一方面,后汉以火德彰显权威;另一方面,洛阳的火既是它衰落的标志,也是衰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