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每一本书的问世都是一种偶然中的必然。
《春蕊》这本书在尚未成型之前,已经在我心中丝丝缕缕、点点滴滴地积累了很多年。它只是需要一个触发的契机,一旦“温度”和“湿度”适合,《春蕊》就会发芽、生长、破土而出,长成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
我生活在陕西汉中,这里的西乡县有“著名茶乡”的美誉,也是中国最北端产量最大的茶区。西乡县的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始于战国、兴于秦汉、盛于唐宋、繁荣于明清,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积淀了深厚而独特的茶文化。
某一年的冬天,我和几位朋友去西乡县游玩。西乡地处秦巴深山,我们驱车在山路上盘旋,陕南和北方不同,这里冬天的树木虽然不如夏天葳蕤青葱,但依然保持着苍茫的颜色。
车子沿着山路蜿蜒而上,眼看周遭被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木环绕起来。一位朋友指着山顶一片墨绿色的树林说:“那里就是西乡的茶园了,咱们去看看吧。”于是我们欣然前往。
那是一处平缓的山坡,一座座山包像刚出锅的馒头、浑圆可爱。每座山坡上都栽种着漫山遍野的茶树。茶树齐腰高,修剪的像公园里的灌木丛一样整齐,一排排一拢拢一簇簇如同整装待发的士兵。
冬季的茶园进入了休眠状态,茶树们静悄悄的仿佛进入了梦乡,做着一个个美好而丰饶的梦。
乍一见到这片广袤的茶山,大家都很兴奋,争相在茶园里穿行,学着采茶女的样子,翘起手指去采摘那些闪烁着蜡质光泽的墨绿叶片,有位朋友还扯着嗓子唱起了山歌。
我也好奇地摘下了一片叶子,那枚茶树叶像冬青树叶一样厚实坚韧。我将叶子放进嘴里咀嚼,苦涩的味道立刻在口腔里弥漫开来。
“哎呀,这片茶叶可真苦。”我皱着眉头说。
朋友笑着说:“咱们平日里喝的都是春天长出的嫩芽儿,现在树上长着的都是过冬的老叶子,肯定苦了。”
在他的指点下,我喝下一口矿泉水漱口。那股苦涩的茶叶味就像被水稀释了一样,回味居然变得甜丝丝的了,还泛着一股甘甜的茶叶清香。
那座茶山上的茶叶真的很香,是一种跟花香、果香,以及人工调和出来的工业香料迥然不同的味道,是一种天然叶子的芳香和甘甜、回味悠长。
在茶园里徜徉着,我不禁想到了喜爱喝茶的父亲。
记忆里,父亲整日工作繁忙,闲暇的时候不多。偶尔在家休息时,他总是茶壶不离手的捧着。
父亲的茶壶是紫砂的,壶盖上有一只伸缩自如的龙头,那龙头张嘴吐舌、活灵活现。
父亲的紫砂壶还是我大学毕业那年,和妈妈去无锡旅游时,在太湖湖畔的鼋头渚景区买的,还给父亲买了两筒上好的太湖碧螺春。是那种用精致的木茶桶存放的,用柔软的白棉纸包裹的茶叶。
父亲生性俭朴,对吃穿从不在意,唯独爱喝茶。每每手捧紫砂壶,浅酌一口温热的茶水,双目微闭缓缓地咽下时,父亲脸上的皱纹就会舒展开来,待喝完一壶茶,他的额头会冒出一层薄薄的汗,整个人看起来,像是泡了热水澡一样浑身通泰,无比舒畅。
看到父亲喝的惬意,我有时也会端着小杯子凑上前向他讨要,父亲会慈祥地微笑着倒一杯琥珀色的茶汤给我。
他笑着说:“你这种喝茶的方法叫‘遛茶膘’。”
每年夏天,我们工厂都购买汉中茶园产的茶叶,当做防暑降温的劳保用品发放给职工们。喝的多了,父亲更喜欢汉中的茶,他觉得汉中仙毫有种独特的甘醇与芬芳。
种茶、制茶、泡茶、饮茶是中国人的生活,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文化是不断传承的,在父亲耳濡目染的传承下,我也喜欢上了茶。写一本汉中茶乡的书,成为了我的心愿。
在参观西乡茶园、五指山和鹿龄寺时,我还了解到了很多当地的有趣风俗,老茶农杜荼和孙女杜春蕊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也渐渐成型,而鹿龄寺活灵活现的各种精美石雕令我叹为观止。了解的越多,我就越发喜欢上了当地的茶文化和石雕这门独特的手艺。
动笔之前,我又去了几次茶乡,爬茶山进茶园,带着很多的问题走访了几位老茶农和采茶女,还收集了一些当地有趣的民间故事,以及茶叶的传统制作工艺、历史和发展现状。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和酝酿,老茶农杜荼和孙女春蕊、男孩雷宠和穆天的音容相貌已经呼之欲出了。他们和茶乡的故事牵动着我的心,我想要写给更多的孩子们去看,让他们了解和爱上我们的传统文化。
写作的过程也挺艰苦的。写完这本书后,我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修改,反复地修改,从字、词、句、段落和情节方面一遍遍地改,一直修改到在我看来,再没有什么可以修改的地步,改到我几乎能把整本书都背下来为此。
在我看来每一本书的写作,都是作者对自己的一次审视和内心的成长,既然是成长就要勇敢地摒弃和推翻自己固有的写作模式。所谓“文无定法”,作者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笔触去讲述一个有趣又富有新意的故事,这也是一本书的要义。
我希望《春蕊》这本书,有别于我之前写的那几本儿童长篇小说。小说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汉中的茶乡,虽然立足茶乡,写的却不仅仅是“茶”这一承载历史和文化的“中国名片”。
《春蕊》用散文诗般清新明丽的笔调,描绘了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陕西省汉中地区茶乡儿女的奋斗故事与现实风情画卷。在书里凸显了以老茶农杜荼为代表的老一辈人对乡土的眷恋与守护,新一代茶乡孩子的觉醒、奋进与自强不息,以及在乡村振兴的劲风中更加焕发的人性之美和如细流汇聚般的时代力量。
我以为文学是有地域性的,因为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会深深地镌刻在我们心底,这是谁也抹不掉的印迹。我的童年是在陕南汉中度过,这里独具“小江南”风情与韵味的乡土诗情画意,令人无限向往,它也是我笔下经常被提起,难以忘怀的“家乡”。
希望孩子们能通过我的作品,更了解这个世界,更热爱自己的家乡。
个人简介
李一 ,本名李燕,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百优作家”、研究员级高级政工师、”童眼看世界作文大赛评委”、陕西省国防职工作家协会理事。
出版了儿童长篇小说《春蕊》《麦冬》《纸香》《架花》《烈火铜铃》,以及绘本故事《中华医学》《汉唐盛世》《黄果树瀑布》,“好习惯丛书儿童系列故事”《憋不住的秘密》《压岁钱去哪儿了》《啄木鸟爷爷的春天》等10余部童书。500余篇(首)作品刊登于《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十月文学少年》《中国校园文学》《中国儿童报》等60多种儿童期刊和报纸。40余篇散文和童话和诗歌选入多家出版社语文课外阅读辅导教材。获得2021年度冰心儿童文学奖;童谣荣获第十届“童声里的中国”童谣大赛一等奖等奖项。
《春蕊》新书内容简介
儿童长篇小说《春蕊》讲述了生活在陕西省汉中地区古老茶乡里的女孩杜春蕊、男孩雷宠和穆天的故事。
女孩杜春蕊自幼跟着年迈的爷爷和婆婆相依为命,她的爷爷经营着一座茶山。每到清明时节就是茶农们最忙碌的时候,从这里可以看到古老的茶乡文化和制茶业的发展与传承,和一个女孩的精神成长与抉择。
男孩雷宠从小爱上了当地有名的石雕手艺,但是这门手艺是穆石匠家传的,他能如愿学到这门手艺吗?男孩穆天先天有残疾,在好友雷宠的帮助下他逐渐摆脱了双拐,也找到了自信和尊严。穆天喜爱绘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一位难得的老师,穆天能如愿学到绘画吗?读完这本书就能找到一切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