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学辉 甘肃省文联副主席
一
“越是熟悉的,越要写陌生。”生栋的《华夏历史一本通》,可以说是以文学手法,来书写历史的一次有益尝识。众多的历史类读物,正反荤素,正说野述各有其道,但生栋通过文学的表达方式,使历史人物更加形象立体化,更趋血肉饱满,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历史的底蕴,还激发了读者的情感渗入和阅读的代入感,使他们对历史人物的境遇产生很深的共情共鸣,较具现实性。
“历史是人类社会过去事件和活动的记录和研究,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我们用什么方式书写历史,历史本身都无法改变。”生栋通过各种史料和文学手法呈现出的历史故事,不仅能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历史,还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路径,让历史变得更加有趣。
“历史是延伸的,是人类文明的轨迹。它不仅仅是对过去事件的简单记录,更是文化的传承和积累。”生栋通过文学手法书写历史,既能够让人们总结过去,也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谈古论今事,文心寓初心。
好酒不怕巷子深,好书不怕地方远。生栋和他的《华夏历史一本通》,自有令人赞叹之处。其笔下的历史人物形象鲜活,跃然纸上。这部作品,有其思想的高度,也兼具艺术的深度。这部247万字的大部头著作,不仅承载历史的厚重,还能领略到作者的深入思考,这就是为什么花城出版社要隆重推出这部240多万字作品的原因所在。
二
有的人,生来就是与自己挑战的人。而生栋即属此列。
生栋刻苦潜沉的写作状态及其独有的述写风格,来自于他对自我的不断挑战。他敢于打破常规,重新设定架构,谋篇布局,对历史进行了再创造和解读,使得深奥枯燥的历史内容更加通俗易懂。
历史悠久而庞杂,书写历史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在浩如烟海的史料堆里,生栋精细筛选符合自己需求的史料,这不仅需要耐心和毅力,还需要对历史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通过对大量史料的阅读和整理,他为自己的写作筹备了充足的素材。
书写历史书不容易,也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有关中国历史的著作汗牛充栋,教授、专家、学者,人数众多。为什么名不见经传、守在武威一隅的生栋的这部书能得到青睐?这也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生栋不仅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串联起来,让读者能够事半功倍地理解和接受这些内容,还通过简练的语言和流畅的叙述方式,将复杂的历史概念和知识传递给了受众,生栋实在是做了一件有益的事。
评价一本书,读者是最好的裁判,虽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对于真正的历史读本,一千个读者则会有一个共识,这就是从历史的真实中找寻出过往的意义和人生借鉴的价值,以及对本民族辉煌历史的自豪感和自尊意识。这也是在今年多次的全国性书博会上,花城出版社屡屡推介这部书的原因所在。
三
生栋是一位低调的写作者,一直在默默地努力。“十年磨一剑”,生栋确实在毫不松懈中打磨自己。人磨笔墨,笔墨也在磨人,务实是他做人的基本准则。他通过抓住一切时机“钻”“挤”时间,最终完成了这部240多万字的大部头作品,以自己的坚持和勤奋取得了写作之路上的阶段性成果。
生栋在写作过程中展现出他的专注和执着,他的持之以恒。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得他在十年的时间里,完成了这部煌煌巨著。在这个热闹而喧嚣的年代,他没有困扰于外界的声音和诱惑,而是全身心地沉浸到写作中,用时间来打磨他的作品,也打磨他自己。
生栋不是个张扬的人,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他从不自傲。从《神探笔记》到他的几部微电影,再到《华夏历史一本通》,无不如此。细一琢磨,就会知道生栋务实的作派,他将精力集中在了写作上,集中在了对作品的不断修正和完善,以及追求完美的细节和语言表达上。
要让文学与历史兼容,还要讲究一个读者的阅读口味。口味不是迎合,而是一种价值判断。生栋求实的态度和对作品品质的追求,将广博的历史知识变得通俗,让读者轻松地进入故事情境中,并为之而吸引。这就是这部书的品相、通俗性,及为读者喜闻乐见的作品特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栋应该做出了自己的不懈努力,并得到了市场和读者的认可。
《华夏历史一本通(上古—东汉)(全6册)》
作者:张生栋 著
ISBN:978-7-5360-9604-2
定价:48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