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镇,上海是全国拥有最多美术馆的城市。近年来,美术馆已日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各类展览、公众开放日、公共教育活动层出不穷。我们为什么去美术馆?美术馆又为城市带来了哪些变化?9月17日下午,同济大学出版社主办的“看得见的美术馆——《行走上海美术馆》新书分享会”在上生新所茑屋书店举办。资深媒体人、《行走上海美术馆》作者潘丽,独立艺术家与策展人、城市研究者朱晔,儿童美育倡导者格桑,同济大学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高晓辉等嘉宾从不同视角探讨了美术馆与城市的关系。
《行走上海美术馆》梳理了上海“一江一河”沿线的主要美术馆,以“水系”这一地理学概念重新排布了城市公共艺术版图,从建筑设计、策展、运营等多方面介绍了15座具有代表性的美术馆,其中包括由煤仓、电厂、车间等工业遗迹变身的美术馆,戴卫·奇普菲尔德、让·努维尔、安藤忠雄等建筑大师的倾力设计之作,坐落于滨江步道、外滩、里弄洋房、商场、写字楼里的美术馆等,勾勒出一张清晰生动的“上海美术馆地图”。书中特别收录了馆长、设计师的独家访谈,精心选入150余幅美术馆空间及展览图片,用专业、细致、活泼又不失深刻的方式带领读者展开一场“纸上的艺术之旅”。正如作者潘丽在本书前言中所写,“这是一本写给公众的美术馆手册。抵达美术馆,即抵达一种想象,把自身从现实维度中释放、从日常中释放,抵达更多样的文明和生命体验”。
“行走上海美术馆”项目是面对城市发展迭代、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的改变而组织开展的一次“破圈”尝试,同济大学出版社联合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围绕“行走上海美术馆”这一主题与“空间阅读(图)”课程内容,以出版与教学为出发点,联动沪上各大美术馆、中小学校、街道社区等,搭建一个以出版为载体的社会公共教育媒介服务平台,通过图书出版、文创产品开发、公益活动等多种方式共同推动社会大美育,“行走上海美术馆”系列公益活动近日获得2023年度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文化项目扶持资金立项。未来,同济大学出版社还将持续联动高校和社会优质资源,探索向大众和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知识服务和公共教育内容的可能。
同济大学出版社自2012年起组织策划“城市行走书系”,以“阅读点亮城市,行走启发思考”为理念,通过原创独特的题材、轻松生动的形式、中英对照的讲述,邀请作家、学者、媒体人、建筑师、设计师、摄影师等来自不同领域的行走者分享他们对城市的观察与思考,引导人们在行走中更全面地认识城市、理解城市,从更多元的视角体会城市文化。书系陆续出版了《上海里弄文化地图:石库门》《王澍建筑地图》《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上海杂货铺》《上海教堂建筑地图》《上海高度》《上海外滩建筑地图》《日本手信物语》《多彩城市:涂出你的上海》《上海武康路建筑地图》《上海张爱玲文学地图》《上海松江山水地图》《上海松江民俗地图》《上海松江宗教地图》《上海松江建筑地图》《布拉格建筑地图》《上海城市雕塑地图》《行走上海美术馆》18本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