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下午,“艺游未尽,美术馆的那些事儿——《走吧,一起去看展》对谈&签售会”在上海书展现场举办。东一美术馆执行馆长谢定伟,哲学博士、艺术评论家沈奇岚结合各自的艺术经历,跟大家聊了聊美术馆的一些现象、让他们印象深刻的展览及可以向国外美术馆借鉴的地方。活动由《走吧,一起去看展》执行主编马婕住持,现场还进行了《走吧,一起去看展》《水墨画》两本书的签售。
以下是对谈精选:
Q1:为什么美术馆的温度总是很低?
谢定伟:这不是美术馆自己的要求,而是国际标准。西方古典油画对温度的要求是20加减2摄氏度,也就是18—22摄氏度都可;而湿度则是50%加减5%,也就是45%—55%属正常规范。如果要把国外的名家名作借到中国来展览,美术馆首先就得满足恒温恒湿,而且事先要给外方提供一年的数据,以确认我们的场馆符合要求,他们才会同意借出展品。
另外,有一项知名的国际博物馆、美术馆认证标准,叫GRASP,有机构专门给予认证,其中有一条就是恒温恒湿。只有满足这些要求,他们才会颁发证书,而有了证书,证明我们的场馆达到要求,国外博物馆特别是法国馆方才会放心跟我们合作。如果没有,他们会专门派人来场馆现场勘查。比如两年后的展览,他们现在(两年前)就要来馆里勘察了。
所以恒温恒湿是必不可少的,不是浪费电。
沈奇岚:就像谢老师说的,美术馆、博物馆的温差是有它的道理的。
如果大家现在去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三楼看“影之道”这个展览,就会发现那边很舒服。它引入了南方阴影下的日常场景,在展厅里搭了很多凉亭,桌上有麻将,都是为了让大家体验南方的生活。现在每天都有很多人在那里乘凉。所以我觉得,美术馆有时候虽然冷,但也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大家可以努力去挖掘这些免费的、可以乘凉的地方,会很快乐的。

Q2:我在逛美术馆的时候也注意到,场馆的墙壁不一定都是白色的,可能是其他颜色,以辅助大家观展。沈老师觉得美术馆有颜色的墙壁对整个展览会有怎样的助益呢?
沈奇岚:这里我就要提到一个词Aura,氛围、气质。展品是一个object。但整个美术馆提供的其实是对这个艺术作品的整体理解。除了墙壁,还包括温度、展品所在的空间等。比如,它是大空间里的一件小小作品,还是小空间里的作品,都会影响观众走进去后得到的个人的、私密的体会,这才是每个美术馆和策展人要做的事。所以我们真正的工作对象是观众的心理体验,也就是说,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塑造观众的心理感受,以确保他是在某种状态下吸收的作品养分。除了墙壁的颜色,其他所有的一切元素都要考虑。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东一美术馆在之前的好几个展览中都使用了不同的颜色区分板块,每个板块都有一个情绪,而墙的颜色跟这个情绪是相呼应的。之前PSA展览“王兴伟在上海 2002—2008”,就从他的画中提取了一个绿色,然后用这个绿色和跟画一样的一个比例结构绘制墙面,达到了一种共振的效果,墙的颜色和画之间形成了乘法效应。我去看展,会看他们是怎么呈现这个作品的,而“怎么呈现”也是内容的一部分。有时候就会觉得,哇,太精彩了!

Q:我们都知道,东一美术馆成功举办了许多大师展。想问下谢总,您为什么致力于引进大师展这件事呢?
谢定伟:有很多原因。一个是这些大师展都是艺术史里经典的名家或名作,国内观众想了解艺术史上的重要节点,做名家名作展示及艺术教育很适合。要学艺术史,讲西方至今的经典作品,离不开这些名家,所以我们就注重做经典展。
同时,做经典展的要求比较高,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票价高。很多观众跟我说,你们缺钱啊,为什么门票这么贵?这真的让人非常难受。实在是没办法,因为成本太高了。国外这些名作,相当于他们的古董,也就是我们的古代书画。比如东一正在展出的波提切利,就相当于明代的画,距今已有600年。一方面,这些文物存续不易,另一方面,它们也非常容易损坏,作品价值高,那么借展费、保险费、运输费就高,包括运输要求也很高,因为包装它的木箱比较高大,全部加起来导致成本非常高。我们票相对贵一点,因为我们是民营机构,不是政府机构,不花纳税人的钱。这是一个实际情况,我们也很无奈,但为什么还要做呢?因为很多东西都从经典开始,对经典有兴趣了,观众才会踏入艺术史的门槛,才会慢慢对各种流派、艺术家感兴趣,从古典到现代再到现当代循序渐进,越来越有兴趣。古典艺术、经典艺术是一个很好的开头。

Q:那么,怎样才能把一个展构建起来呢?请谢总和沈老师分别从经典艺术和当代艺术两条路径,分享一个展从0到1的建设过程。
沈奇岚:展览不是魔法,“啪”变出来一个东西。我自己策划过展览,是很辛苦的,就像造房子,要画好蓝图、说服别人出资、精挑细选最好的材料。建好之后,还要向外界解释好在哪里,希望大家来看。上课时,我会用做厨师作比喻,不管是做中世纪、现代还是当代的展览,每个策展人一定是最好的厨师——他一定非常尊重、了解这食材本身,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个作品,它对观众的价值在哪里,然后本着对观众负责的心,把真正喜欢的、好的东西变成一份更好的精神食粮,分享给大家。这才是做展览。所以,谢老师才是culture maker或者是exhibition maker,一直在制作复杂、丰富、昂贵的展览,这其实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东一美术馆尤其不易,能够把这么多珍贵的作品带给我们,大家不用出国、不用坐长途飞机就能看,我特别珍惜这样的机会。
顺便也提一下前面的问题,如果说大师展的门票比较贵,但这是值得的。用吃一顿饭的钱换取精神食粮,看一幅打动生命的作品的经历是一辈子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是很值得的。
谢定伟:一个展览从开始到展出,确实要经过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不太了解的朋友会觉得,就像颁个奖,不是很简单吗?找堵墙,把画往四面墙上一挂,不就完了吗?实际是很复杂的。
首先,就像刚才沈老师说的,建筑先要有个设计师,那么展览最开始是要策展,策展的主题、借哪些展品、从哪里借、如何搭建、如何讲故事,都是一个个具体的需要策展人考虑的问题。同时,策展人还要写文章、编辑图录、解释陈列的顺序,一共50张画哪张放第一、哪张画放第二,都要反复思考。其次,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先要和国外的博物馆签约,要组织运输,还要买保险。而在现场这边,一般人概念里,美术馆的展厅是固定不变的,其实不是,每次新展馆内现场都需要搭建,展陈也需要设计。就像买一个毛坯房,住之前先得装修,而买了二手房,原装修是适合原业主的,换了新业主,对房子的布置要求就变了,就需要重新装修,每次做展览实际上就是做二次装修。另外,我们还要运营、宣传、售票、公共教育,有一系列事情要做,都很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