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绘赤壁:与苏轼有关的图像记忆》——朱志荣、李贵、王一楠共论“画不尽的东坡”

8月19日,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主办的“画不尽的东坡——《同绘赤壁:与苏轼有关的图像记忆》新书首发式”,在上海展览中心成功举办。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志荣老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贵老师,本书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王一楠老师以及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况正兵先生莅临活动现场。

王一楠老师从苏轼何以成为联结古今的文化纽带谈起。她认为,苏轼是一个“箭垛式人物”,他天才的创造力、曲折的经历、宽厚有趣的性格,使他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而苏轼面对逆境所采取的人生态度,也超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总能安慰到今天的我们。目前,关于苏轼的研究成果已非常丰硕,但对苏轼如何影响文人艺术的表达这一议题,却仍存在讨论空间。本书写作的初衷,也是希望在继续挖掘苏轼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建立起对苏轼图像谱系的系统化认识。作为描绘苏轼的艺术中最为醒目的图像,从北宋至今的近百幅赤壁图均与苏轼贬谪黄州后对赤壁的游览与书写有关,从而形成了“一时谪向黄州去,四海传为赤壁图”的独特艺术景观。也正是苏轼、赤壁与后来者参与的历史记忆这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使“东坡赤壁”视觉文化包含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世界。

朱志荣老师首先对苏轼和赤壁的关联做了梳理和阐释。他认为,赤壁是一个历史遗存,苏轼以自己过人的文学才华写出被称为“赤壁三绝”的一词两赋,引发了后来的画家、欣赏者和书法家直接、间接的共鸣,强化了苏轼词赋的传播。“赤壁是一个历史遗存,苏轼也成了遗存,成了被纪念的对象。”而这近百幅以东坡和赤壁为主题的画作,既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又反映了艺术风貌的变迁,使苏轼所创构的文化意象得以延续和传承,也反映了历朝历代词赋与其延展的绘画之间的图文关系及其变迁的历程。这种语图相辅相成的特征,使得苏轼的“赤壁怀古”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朱志荣老师认为,《同绘赤壁:与苏轼有关的图像记忆》中对历代赤壁图的版本和叙事图式之源流的考证、对语图互文的阐释分析,以及对西方理论驾轻就熟的引用,“都是值得肯定的,值得读者阅读和思考的”。

李贵老师的发言,开篇就援引了苏轼研究权威王水照先生说法——苏轼是“说不全、说不完、说不透的、永远的苏东坡”。关于“苏轼是谁”回答,从苏轼本人“画船俯明镜,笑问汝为谁?”这样对自我的追问和思考,到日本现代画家富冈铁斋所画的几十幅不同的苏轼画像,再到九百多年后的现代人眼中的苏东坡——苏轼逐渐成为中国读书人的精神典范,他的作品亦成为中华民族和汉字文化圈的经典。也因为苏轼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李贵老师认为,《同绘赤壁:与苏轼有关的图像记忆》这本书,“不仅是研究艺术史的,而且是研究心灵史的,它呈现出从北宋末期到明朝这个超长时段里,苏轼作品的流传、接受情况,人们通过同绘东坡赤壁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文化趣味和时代氛围,总结出与苏轼有关的图像记忆。这是我们的文化记忆,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从这个意义上说,王一楠老师的这本书,出版得恰逢其时。”

三位老师从文学、艺术、美学等多个方面评价了《同绘赤壁:与苏轼有关的图像记忆》,使在座的的读者对苏轼和与苏轼有关的图像世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读者们热情响应,现场气氛火热。

活动的末尾,朱志荣、李贵、王一楠三位嘉宾老师和况正兵总编上台合影留念,《同绘赤壁:与苏轼有关的图像记忆》正式首发。这本书的出版,不仅将艺术中的苏东坡带给了读者,也展示了文图学研究的一个新的样本,无论是大众读者,还是专业的研究人员,相信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而苏轼旷达超迈的人生境界,也将持续滋养着当下的精神生活。

苏轼与赤壁的描绘,自北宋起成为持续不断的画史现象。近千年来,有大量作品表现了元丰三年苏轼游览、书写赤壁的事件,其中有许多出自名家之手。不同的作品如何表现同一个主题?看似偶然遗世的画作、间隔久远的艺术代际之间,是否存在内在关联?为什么有如此庞大的群体参与到“东坡赤壁”画题的定制、创作及鉴藏过程中来?

本书以存世的百幅图像为线索,从艺术史、文学史、思想史融合的角度,梳理赤壁图像的发展脉络,阐明与图像相关的人文记忆。在关注形式差异与相似的交锋之时,本书意在阐明内在于图像中的古今共感的生命意识,探索立足中国艺术传统的图式研究模式。

Read Previous

清华大学出版社《数字化商业模式》亮相第19届上海书展

Read Next

海飞:让文学的子弹再飞一会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