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饮食史学者、上海大学历史系博士生邹赜韬撰写的新作《江南烟火:有滋有味的百年民间饮食》亮相2023上海书展,举行新书分享会。本次活动邀请到业内知名农史学者、旅行作家、文化出版人共话“饮食史书写的再出发”,思考如何将尘封在历史深处的民间饮食历史“碎片”,整合为有内涵、有看点、有共鸣的“江南故事”。
《江南烟火:有滋有味的百年民间饮食》新书分享会嘉宾合影
分享会现场,五位与谈嘉宾围绕民间饮食历史书写的当代意义各抒己见,重点交流了“文旅融合”背景下通过民间饮食历史发掘、写作、传播,来丰富江南旅游体验、增进江南旅游“乡愁乡恋”精神内涵的可能路径。
《江南烟火》作者邹赜韬在开场致辞时谈到,自己写作这本书的一段缘分,正是他在慈城古县城求学暂住时,被农家邻居捣年糕、腌咸菜、晒笋干的日常饮食生活深深打动。“旅游看风景,更要看风景中的人。许多游客停留在旅游目的地的时间比较有限,因此‘衣食住行’四项里面,唯有‘食’一项最能让游客身临其境地体验、品味当地风土人情。历史学者可以把更多目光投向民间饮食,为更真实、更良好的‘食游’奠定基础、创造条件”,邹赜韬说。
《江南烟火》作者邹赜韬(中)在分享会上与台下读者交流
不久前获评“中国当代徐霞客”提名奖的人文作家黄元琪,曾踏足40多个国家、地区,是位“看遍世界”的环球旅行家。近几年间,黄元琪常到宁波、无锡、杭州等江南城市寻访“街巷里的烟火味”。在她看来,那些镬气十足、烟火升腾的民间美味,对远道而来的游人们很有吸引力,甚至是互联网时代许多游人不惧路遥,奔赴某地“探店游”的源动力。但如果游客只“看个热闹”,见不到当地民间饮食背后的风土环境、社会历史,那么即便尝到各色美食,游客们还是会与蕴含在民间饮食中的多彩人文魅力擦肩而过。
同时,对于那些无视地方历史传统,随便什么小吃都挂上“传统美食”招牌搬进景区的商业模式,黄元琪更是反感:“老百姓一定最懂当地美味。献给游客的‘传统美食’首先要正本清源,搞清楚有没有特色、特色在哪,唯其如此才能让游客每到一地都吃得开心,留下舌尖上的美好‘地方印记’”。
“当我读到赜韬这本《江南烟火》的时候,我很欣慰,历史学者开始践行他们的使命了——为不同城市、各种食物厘清‘本来面目’,亮出‘传家特色’,这是每一位旅行者所盼望的、所亟需的宝贵故事”,黄元琪说,“希望赜韬能像他目前在宁波图书馆开设系列讲座那样,更多运用融媒体技术向公众讲述江南民间饮食‘正史’,或许这能激发更多受众的‘江南游兴’,更能使游客朋友更加沉浸地、深刻而亲切地体验江南之美”。
《江南烟火》作者邹赜韬在2023上海书展现场为读者签售
资深文化媒体人张彦武建议把《江南烟火》呈现的民间饮食印记,二次创作成微纪录片、文创纪念品,推广到相应旅游景区,“争取让《江南烟火》的历史考述变得‘可视化’、可触摸,这样更有利于契合游客的审美倾向,实现‘古为今用’的资源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