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石头上的中华文明图景 《中国碑刻研究通论》新书发布会成功举办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与底蕴。中国碑刻石刻文物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载体,集书法、绘画、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记录了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维度历史信息,堪称一部刻在石头上的中华文明百科全书。

8月17日下午,由四川教育出版社承办的“刻在石头上的中华文明图景——《中国碑刻研究通论》新书发布会”在2023上海书展成功举办。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邹健,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编辑、四川教育出版社社长雷华,四川出版发展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严速,以及江南大学教授、历史学研究员金其桢,中国孔庙保护协会顾问、专家组成员,苏州市儒学研究会会长,苏州碑刻博物馆原副馆长、研究员张晓旭等出席了活动。

国家文物局7月14日公开发布《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而亮相本次上海书展的《中国碑刻研究通论》(全三卷),正是四川教育出版社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该书耗时三十年精心打磨,洋洋二百余万言,辅以1300幅碑刻图版,从碑刻史论、碑刻文化专题论、珍奇碑刻考探三个角度构建中国碑刻文化,全面展现出中国碑刻起源、发展、演变的基本图景。三卷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有利于读者全面了解凝结着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碑刻文物,从而推动碑刻的保护和管理、研究和利用工作。

活动现场,雷华副总编辑充分肯定了四川教育出版社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出版活力,认为本书是一部展现历史底蕴、坚定文化自信的厚重之作。他表示,新华文轩坚持原创化、特色化、融合化的出版理念,以精品出版工程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这部作品是四川出版阵线的又一极具分量的突出成果,值得读者精读和珍藏。

金其桢教授回顾了这项开创性的学术工程背后的研究心路、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他认为,目前关于碑刻的论著,多是书法艺术鉴赏和金石文字考据的类型。然而中国碑刻文化的内涵极其博大、精深、宏富,只有将其置于数千年中国社会发展史和文化发展史的宏观视角下,从单一到综合,从微观到宏观,从零散到系统,从表象到内涵,从历史到现实,从国内到海外,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考察,才能把握住碑刻文化发展的脉搏,清晰、准确地勾勒出一幅中国碑刻文化演进、发展的历史图景。

随后,邹健副总经理、严速副秘书长一同为新书揭幕。

张晓旭研究员曾长期担任苏州碑刻博物馆副馆长,他评价该专著首次构建了中国碑刻研究的框架结构;专著将深奥的学术问题简单化,将复杂的碑刻文化理论通俗化,论证刀刀相连,丝丝入扣,且通俗易懂,是一套含金量十足的学术论著,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我们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提供了有益的材料,其功善莫大焉,并希望四川教育出版社多出这类中华文化主题的优秀学术著作。

现场还有来自各行各业的热心读者见证了新书的发布。在读者互动交流中,德新钢管(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俊德认为,作为一名在党的培养和关心下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家,支持文化事业发展,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是义不容辞的。并现场认购数百套《中国碑刻研究通论》,作为其公司今后赠送给国内外客户和朋友的文化礼品。

与会各界代表认为,这部历经三十多年点滴积累、刻苦研究、呕心沥血完成的《中国碑刻研究通论》,是一部研究中国历代碑刻的集大成之作,对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无疑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

Read Previous

四川教育出版社 举办“艺术中国”书画传习暨新书发布活动

Read Next

米小圈上海书展掀热潮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