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由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有限公司、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四川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同济大学校史馆承办的《发现李庄》(三卷本)新书分享会在上海书展首日顺利举办。
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周青;新华文轩公司党委副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李强;新华文轩公司党委委员、总编辑王华光;新华文轩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邹健;新华文轩公司副总经理马晓峰;新华文轩公司资本经营总监袁荣俭;新华文轩公司副总编辑雷华;新华文轩公司总经理助理刘定国出席了活动。
李庄,是位于四川宜宾、长江南岸的一座千年古镇,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抗战时期大量文化教育机构内迁,其中历史语言研究所、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中国地理学会大地测量组等机构纷纷迁到李庄,在此安居六年。由此,李庄成为文化抗战的重要战场,成为当时中国史学、语言学、考古学、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建筑学、测绘学等学科研究的重镇,被称为“世界学术史之奇迹”。李庄,本是“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却在民族危亡之际,保存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火种,成为“一张中国大书桌”。
正如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长黄立新在发言中指出:在抗日战争胜利近78年后的今天,重新发现李庄、走进李庄,其间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宝贵精神品质;可以感受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能够触摸到中华文脉虽历经危难,却坚忍不拔,延绵不绝的伟大生命力。
《发现李庄》(三卷本)以丰富翔实的史料、诸多珍贵的图片,全面记录了傅斯年、陶孟和、李济、童第周、梁思成等大师学者在李庄期间的学问事功和虽艰辛备尝却依然坚毅乐观的日常生活。
第19届上海书展首日读者云集,人潮涌动,分享会开始前,就有许多热心的上海读者排队请岱俊签名留念。活动开始后,岱峻分享了他20余年潜心研究李庄抗战文化的始末:从20万字到120万字,整整23年,我在找李庄的资料,相关的资料也在找我。岱峻谈到文化自信:李庄的板栗坳前后站立过27位海峡两岸的院士。如果算上整个李庄庇护过大学者,那就更多了。所以为什么是李庄?因为我们要了解文化的根,我们就要去了解李庄。岱峻谈到研究李庄的初衷:这是对那些先生遥远的致敬,希望我的工作不负先生,不误后生。
同济大学校友,《烽火同济——在李庄的日子》作者江鸿波作为对谈嘉宾,讲述了他对岱峻和《发现李庄》(三卷本)的感受:若同济,英长在;如李庄,国不亡。这是同济大学刻在李庄的碑文上的文字。阅读《发现李庄》(三卷本),听岱峻老师的讲解,我总结出李庄学者身上有四种精神,第一是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第二是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第三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第四是抗战必胜的乐观精神。
同济大学从上海启程,横跨九省、六次搬迁,辗转万里,最终落户李庄,度过了六年“不废研求”的生活。同济大学校史馆馆长章华明讲述了同济大学师生在李庄的非凡故事:同济大学当时迁到四川的时候,大概是2000名学生,却有700多人报名出川抗战,他们不仅拿起纸笔抗战,还拿起枪炮抗战。今天我们能够过上这样的生活,要感谢为抗战作出贡献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讲,岱峻老师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让我们了解历史、铭记历史。只有记住来路,才能知道未来怎么走,也才能更好地振奋精神,把我们的国家发展得更好,建设得更好。
八十多年前,同济大学迁往李庄,这中间有李庄人“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的深情厚谊,也有同济人“幸而有托,不废研求”的感恩。抗战胜利后,直到今天,同济大学也为李庄带来了深刻的改变,从启蒙思想、改变生活方式,到改善医疗条件、改进渡轮,乃至后来修建同济医院、规划旅游景区、资助李庄学子,等等。同济大学与李庄之间展现出的同舟共济、风雨与共的一江深情,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读者朋友。
昔日生活宛在眼前,人物性情跃然纸上。《发现李庄》(三卷本)新书分享会上,嘉宾带领读者朋友们,一起追寻历史、感受大师、发现李庄,活动在热烈的签售环节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