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赴眉山三苏祠考察时指出:“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三苏”是良好家风家教的典范,指出“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苏洵是如何将两个儿子培养成文学大家?苏轼、苏辙的启蒙老师程夫人是如何在生活中教育两个儿子的?和名满天下的哥哥苏轼相比,弟弟苏辙似乎完全埋没在了兄长的光芒之下。历史上的苏辙和苏轼,又是怎样的关系?
8月16日下午3点,由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有限公司、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四川人民出版社承办的“是父是子——眉州三苏的家风与传承,《眉州三苏:苏洵、苏轼与苏辙的人生故事》新书分享会”在上海书展成功举行。
本书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嘉宾郦波,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辞海》编委骆玉明作为对谈嘉宾出席,与读者分享眉州三苏的家风与传承。
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周青;新华文轩公司党委副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李强;新华文轩公司党委委员、总编辑王华光;新华文轩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邹健;新华文轩公司副总经理马晓峰;新华文轩公司资本经营总监袁荣俭;新华文轩公司副总编辑雷华;新华文轩公司总经理助理刘定国出席了活动。
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公司总编辑王华光首先为分享会致辞,他在致辞中介绍: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三苏祠讲话精神,从2022年开始,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公司就开始组织旗下出版社,精心策划选题,邀请名家、大家,全方位打造三苏文化出版工程。《眉州三苏:苏洵、苏轼与苏辙的人生故事》就是首批三苏文化出版工程推出的优秀作品。作为巴蜀文化的重要代表,三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其蕴含的民本情怀、家风家训、治国理政思想等人文精神和思想境界具有历久弥新、回味隽永的独特魅力。
郦波老师和骆玉明老师的对谈中,他们都认为:苏轼、苏辙兄弟之所以能够惊艳北宋文坛,甚至惊艳整个中华文明史,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不论是母亲程氏,还是父亲苏洵,都是他们人生路上坚实的奠基与指路的明灯。
分享会上,两位嘉宾从“勉夫教子,程夫人与三苏”“是父是子,苏洵与苏轼、苏辙兄弟”“手足情深,苏轼与苏辙”三个角度来解读眉州三苏的家风与传承。郦波老师分享了书中三苏性格不同,际遇不同,却各具魅力,并相互成就彼此的人生传奇。
母亲启蒙、父亲指路,父母配合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宋史·苏轼传》中记载了程夫人带两个孩子读《汉书·范滂传》的事。当苏轼问程夫人自己将来如果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时,程夫人回答:“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母吗?”在幼小的苏轼心中埋下了一颗正义的种子。
到了苏轼兄弟青少年时期,苏洵开始亲自教导他们,展现了家庭教育中父亲的深度。苏洵对两个儿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可谓严厉有加,以至于苏轼到了晚年还在梦中回忆起自己因贪玩而被父亲责罚的事:“父师检责惊走书,坐起犹如挂钩鱼。”苏轼、苏辙兄弟一生勤勉自励,一开始便得益于这种“父亲的深度”,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家风、对品行的这种传承。
性格迥异、天资不同,心灵相通的就是兄弟
苏轼和苏辙两兄弟,一个旷达,一个细腻;一个外放,一个内省,一个成为千古大文豪,一个官至宰相,性格迥异,天资不同,但兄弟两人,除了有血脉至亲的联系,更是精神共鸣的知己。
“乌台诗案”爆发后,苏轼命悬一线,在狱中写下诀别诗《狱中寄子由二首》,以示对自我命运的绝望以及对与苏辙之间兄弟情的眷恋,字里行间满溢着感人的兄弟之情。苏辙则想尽办法解救哥哥于危难之中,以一纸《为兄轼下狱上书》上书神宗,希望以自己的官职为哥哥苏轼赎罪,言辞之恳切,令人动容。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临终前,苏辙仍然记得哥哥当年在狱中写给他的诗,于是交代后人,把自己葬在哥哥身边。兄弟二人生前未能完成的夜雨对床之约,死后终于实现!那些一起读过的书、和过的诗,那些一起喝过的茶、饮过的酒,那些一起经过的坎坷流离、风风雨雨,都不过是这对“千古未有之兄弟”的人间注脚。
短短1个多小时的分享会上,骆玉明老师和郦波老师,紧紧围绕“是父是子——眉州三苏的家风与传承”这一主题,介绍了三苏在与命运抗争、与世事周旋、与家人相惜、与友人相亲中闪现的人性光辉,让读者朋友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三苏的家国情怀,理解三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