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空间视野的上海纪事”图书分享会在上海书展举办

从过去到现在,上海城市发展的源源动力来自哪里?如果从社会空间的视角来看城市变迁,会有哪些新的发现?8月16日下午,由同济大学出版社主办的社会空间视野的上海城市发展——“社会空间视野的上海纪事”图书分享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社会空间视野的上海纪事”书系主编于海,绿城管理集团建筑专业总监、《上海老城厢百年:1843—1947》作者黄中浩,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助理教授、《共享水岸:苏州河两岸工业遗产纪事》作者朱怡晨从社会空间的不同角度解读上海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

于海谈到,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理解社会空间。从宏观层面,空间包含权力关系、利益关系,涉及人的社会地位、社会分层等问题。从中观层面,空间涉及人和人的交往,要创造条件让人们相遇、认识、互动。从微观层面,是我们对空间的认知,包括我们的心理活动、认同感、空间经验的组织。按照社会空间的方法,去梳理、说明、研究上海,看看上海的这些场所是如何生成的,在生成过程中空间和社会的互动关系是怎样的。

黄中浩谈到,空间形态的形成背后是社会事件的推动,老城厢空间发展的各个节点、具体细节,都包含了很多社会故事,老城厢的发展和时代的发展两者之间是互相契合的。

朱怡晨谈到,城市空间能够被使用的频率,可以作为一个判断城市空间能否共享的依据。从共享作为一种城市空间使用和感知的现象与趋势出发,把苏州河工业遗产作为研究对象,从社会空间的视角来探讨发展的动力,提出对于空间的更新设计方法的可能。

据介绍,“社会空间视野的上海纪事”书系是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以空间方法对上海的社会现实作历史性分析,研究主题聚焦上海,涵盖工人新村的兴衰、以岸线为场景的工业遗产改造和利用、老城厢的发展、社区商业的前世今生,力图勾连社会学和空间科学,使社会分析立于空间,让空间规划回归城市中的人。书系以历史(纪事)为经,以场所(社会空间)为纬,以历史意识和空间敏感,来书写当代上海的春秋。2019年至今,书系陆续出版了《上海纪事:社会空间的视角》《从模范社区到纪念地:一个工人新村的变迁史》《上海老城厢百年:1843—1947》《上海:从市镇到通商口岸1074—1858》《共享水岸:苏州河两岸工业遗产纪事》5部作品。

Read Previous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与科大讯飞达成战略合作,共建智能科学教育联合研究中心

Read Next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新宽维传媒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举办海外传播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