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生品牌,何以在童书这个红海领域突围?

文|刘自然

“小译林国际大奖童书”更能凸显出版社和编辑的眼光。

提起“译林”,很多读者脑海中想到的是文学、人文社科图书,或者是教材。2021年前,很少有人会把“译林”和儿童或者说童书联系在一起,但其实,了解译林出版社的读者都知道,在译林,童书并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品类。在以往出版的图书中也有漫画类的《猫和老鼠》《父与子》,儿童文学类的《借东西的小人》《纳尼亚传奇》等,更遑论本身已经沉淀为世界名著的《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等儿童文学经典。

在童书这个拥挤的并不新鲜的赛道上,“小译林”虽然起步很晚,但也并非是赤脚起跑的。涵盖诸多名著的“小译林中小学阅读丛书”及以版权书为主体的“小译林国际大奖童书”是“小译林”的两条根系。前一套是历经时间淘洗,沉淀下来,写入文学史的经典;后一套则是正在经受考验的当下的童书。这套“当下之书”更能凸显出版社和编辑的眼光。

冠以“国际大奖童书”之名的作品,在图书市场上多如繁星,数不胜数,很多成熟的童书出版社更是早早就进入这个领域,引进了很多大奖童书,也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小译林”成立之初选择这个领域进行开辟,看似颇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莽撞和勇气,但其实,这个选择并不是逞一时之勇,是基于多方面考虑之下迈出的一步。

平衡,平衡,再平衡,选品上的多番考量

其一,我们的作品力求在家长的期待和儿童阅读兴趣之间寻求平衡。儿童阅读和成人阅读不一样,成人阅读是独立的——不管是阅读行为还是购买行为,但儿童的阅读,多多少少有家长的介入。尤其在购买行为上,童书的购买主体是家长。有时候,家长希望孩子看的书和孩子自己喜欢看的书会存在矛盾。大人追求的“诗和远方”,在孩子那儿可能就变成了“冒险和外太空”。况且,很多中国家长对孩子的阅读还抱有功利性的期待。比如,希望孩子在书中能收获什么人生的大道理,或者学会什么精妙的语句,但家长往往忽视了孩子最真实的需求和心意。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可能只是想在文字中读到一个有趣的故事,收获到一段快乐的阅读时光。所以,能走进孩子内心的书首先一定是有趣的、不说教的。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已经被迫承受了太多说教的内容。有学者就曾指出这样一个让人吃惊的现实:一个孩子在一个小时中所受到的干涉,一定会超过成年人一年中所受社会指摘的次数。

“小译林国际大奖童书”一个重要的选书标准就是孩子心意和家长心意之间的平衡。我们所选择的图书,一定是有趣的,也一定是“润物细无声”的。比如《作业机器的秘密》就是以一个孩子都很感兴趣的话题——作业展开的,故事中的五个孩子,无论是学霸还是学渣,都渴望发明一种代写作业的作业机器,这种心态贴合了现实中很多孩子的想法。并且,作业机器真的被发明出来了,也真的帮他们解决了作业烦恼。当然,后来作业机器也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烦,虽然故事的主题还是告诉孩子们“学习和成长没有捷径”,但我相信这个有趣的故事一定让很多小读者产生了共鸣。这套书中的其他故事也是如此,承载主题的故事一定是有趣的,能让孩子津津有味地读下去的,春风化雨,在故事中传达出大人希望孩子获得的知识和品格。

其二,我们努力平衡奖项的附加值和文本的适读性。国际大奖童书,顾名思义,所选图书一定是获得过儿童文学领域国际大奖的作品。众所周知,儿童文学领域有三大奖项:国际安徒生奖、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卡内基奖。这些奖项如同冠冕,能获得这种重磅奖项,意味着其文学性和主题性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小译林国际大奖童书”中不乏获得这三大奖项的作品,比如卡内基奖作品《借东西的小人》、国际安徒生奖得主涅斯特林格的《同学都说我丑》《罐头里的小孩》,但奖项并不是评判一个作品适读与否的唯一标准,尤其对于引进类图书来说,还要看这个作品的语言、叙述风格,以及主题是否适合中国的小读者。文化传统不同,思维方式必然存在差异。我们在选择引进的品种时,更看重图书所呈现出的气质是否能契合中国的小读者。同一个太阳底下,人性是共通的,孩子们面临的成长困惑和关心的成长话题有很多是相通或者相似的,我们试图在这种相通性中触发读者的共鸣。目前推出的19本图书,主题基本都围绕着孩子的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展开,比如讲述校园故事的《天虹战队小学》《老师,水缸破了!》《镜中的爱丽丝》,探讨家庭中亲子关系的《罐头里的小孩》《妈妈的银行账户》。此外,主题还涉及自我认知及生命意义等,比如《萨姆的八个愿望》《你的世界有多大》,我们希望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引导小读者去思考、去领悟,由孩子自己体会出的哲思或者说是懂得的道理更加深刻难忘。

其三,在引导和发现之间寻求平衡。在策划这套书之初,我们就定下了一个原则,每一本书要有一篇具有导读性质的序言。首先,这是出于对儿童阅读现实的考虑,不同于经典名著——名著已经经过无数代读者的咀嚼,其精髓已经被全方位地进行解读。当下的作品不同,尤其是首次进入小读者视野的全新的作品,作者的创作背景、与之相关的隐藏知识,小读者都是无从了解的。毫无准备地去阅读,不可避免会遇到难解的困惑,导读的目的就在于扫清这些障碍,我们邀请儿童文学作家、阅读推广人,针对每本书进行简单的解读,或者是对写作背景的介绍,或者是对作品主题的生发。比如,针对《魔柜小奇兵》,儿童文学作家张弘就从一个读者容易忽略的视角出发,启发孩子去思考生命权的价值和意义。《镜中的爱丽丝》在讲述一个关于校园欺凌的“令人揪心”的故事的同时,阅读推广人三川玲和白滔滔从非常现实的角度出发,为青春期的孩子提供了十条对抗校园欺凌的策略,小读者在故事之外也收获了强大自身的宝贵建议。

营销为王?产品为王?鱼与熊掌可以兼得

在新媒体时代,“营销”这个词在童书领域显得尤为重要。从选题还只有一个模糊的形状时,对营销策略的考虑就已经开始了。在竞品繁多的国际大奖童书领域,营销上的创新尤为重要。我们一直秉承这个理念:营销不只是外在的宣传手段,还要内化到图书内容上。

一是重视融合开发,产品形态创新。选题初立项,我们就邀请特级语文教师、知名童书阅读推广人等,针对读者需求,撰写导读;针对细分读者,尝试“纸质书+电子书+有声书”立体开发,为读者提供形态更多元、层次更丰富、阅读更便捷的内容服务。比如有声书项目,在“喜马拉雅”平台上创立“译林童书馆”,并为“小译林国际大奖童书”开设专题,为每本书制作精品有声书。此专题收听量最高达1.9万。

二是创新营销方式,打造全媒体营销矩阵。我们在本系列图书出版过程中与各种平台积极沟通,将营销工作前置,并贯穿整个出版过程。首先,出版过程中精心准备材料、提炼宣传点,积极报选“百班千人”“亲近母语”“爱阅100”“福建省全民阅读”等推荐书单。第二辑中《你的世界有多大》《镜中的爱丽丝》《作业机器的秘密》均入选了“百班千人”的阅读书单,也收获了来自读者的正面的阅读反馈。其次,充分利用图书首发期,多平台、线上线下进行宣传,最大限度保证了图书的曝光度。我们尤其注重与社群大号及阅读推广人的深度合作,触及垂类粉丝。比如邀请“童书妈妈”创始人三川玲、白滔滔为《镜中的爱丽丝》撰写导读,并在“童书妈妈”公众号宣发。第二辑出版前两个月,社群曝光达300多家,助力图书销售5000套。

目前,“小译林国际大奖童书”的两辑均已面世,第三辑也即将进入读者的视野,这套书系将持续以高标准遴选世界优质童书,为中国小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文学阅读文本,树立高品位的阅读标杆,为少年儿童走进文学世界打开一扇窗,借由世界儿童的成长经验陪伴我们的适龄儿童健康成长。

Read Previous

儿童文学从黄金时代跌落?

Read Next

标准重新洗牌,中文分级阅读何去何从?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