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 丽
用一个故事去表达一些心理学上的观点,我认为它是更有力量的,所以其实我是把《选择流浪》当作一个心理寓言故事来编辑出版的。
这是一个年轻人对于职业有着非常丰富选择的时代。和想要求稳去抱一个“铁饭碗”的人不同,10余年前选择成为“北漂”大军中一员的梁清波,出版了一本关于流浪和冒险的图书。这本书以图像小说/漫画的形式,讲述了一只名叫查特温的家猫选择离开舒适的家,离开爱他的主人,选择去流浪,想要寻找属于猫咪的应许之地“香格里拉”。他历经了独立生活的种种磨难,也发现所谓的香格里拉不存在时,却放弃回家做家养宠物,依然继续上路,去找那个“当我无所依靠,我能成为什么”的答案。梁清波认为,这本书对于像她一样的“北漂”,对于那些远离家乡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读起来会有很深的共鸣,也能在失去动力的时候,带来很多力量。
学会计的梁清波,在证券公司见识过上亿的资金流转,也在校对公司干过校对1000字只挣6毛钱的工作,二十几岁就从出版社的普通编辑成为独立带团队的产品线负责人。今年年初,她再一次从待遇很好的工作中出走,创建“览之文化”公司,开始了创业。其实早在2021年,她就对资深版权代理人范根定代理的意大利高端图书出版社里佐利(Rizzoli)出版的图像小说Chatwin(中文版译名《选择流浪——一个给你前行勇气的心理故事》)一见钟情,只是当时她所在的出版社没有适合这本书的产品线。到今年初决定创业自己做公司,她觉得这本书特别适合作为送给自己的创业礼物。她说:“这个故事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当离家出走的查特温发现,他一直幻想着通过努力一定会抵达的猫咪的应许之地,那个所有的冲突都能得以平息,所有的需求都可以被满足,饥饿和苦难都不复存在的‘香格里拉’并不存在的时候,依然选择坚定地走下去。”她觉得“香格里拉”是一个很好的隐喻,它象征着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象征着每个人心中实现不了的执念。这也是一个关乎“如何面对幻灭”的故事——如果我已尽我所能,我还是做不到一件事、挽回不了一个人,那明天的我将何去何从?
梁清波强调,这个故事能给人带来直接的力量感,“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力量,抑郁症患者为什么那么痛苦,就是因为他丧失了动力,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她说,对于曾经的她来说,她心中也有过很多个“香格里拉”:高中的时候觉得是大学,做校对的时候觉得是有一天自己的名字能写在版权页的责任编辑后面,做策划编辑以后觉得是凭着努力能把每本书都卖好,周围的同事朋友都是优秀、友好、善良的人……就像故事中的查特温,永远追不上那个地平线。所谓的香格里拉,是我们内心对“确定感”的渴望,是每个人默默地为人生设置的等式,像努力=回报、成功=快乐。如果这些等式不成立呢?
查特温的故事也让她意识到:没有通往幸福的路,幸福本身就是一条路。所谓成长,其实是一次次地“被抛入现实之中”的过程。与其幻想未来的成功、幸福和稳定无风险的人生,不如认真地体验每一个当下。她希望把这个故事蕴含的力量和勇气带给更多的人。
希望找回10年前无所畏惧的自己
梁清波觉得年轻时的自己和查特温很像。作为一个从证券公司转行到出版业的会计专业本科生,在出版业这样一个满是高学历人才的行业,她在专业技能上的起跑远远落后于别人,就像查特温作为一只家猫刚开始出去流浪的时候,在野外生存根本比不上那些经验丰富的野猫。20来岁时的梁清波也像查特温一样勇敢和叛逆,她毅然离开了别人眼中高大上的金融业,看到有校对公司在招人就去面试,喜欢看书的她那时候觉得:“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好的工作,上班看书还给钱。”但上班第一天,她因为没有校改出几个错被老板毫不客气地批评了一顿,然后从那天开始她就尽可能在公司待到凌晨两三点,把每个同事改完的稿子认真看一遍,把不知道的知识记在本子上。那是2014年,她每校改1000字的稿子,挣6毛钱。这样她每天还特别内疚,觉得那6毛钱自己都是白拿的,因为她改完的稿子老板总要重新再翻一遍才能返回出版社。她喝着咖啡熬夜加班,发疯般地想快点提高自己。
她说年纪大了一些,反而没有以前勇敢了,小时候没什么心情去害怕,因为自己本来也是初出茅庐,一无所有的状态,更多的是对体验和探索的渴望。如今已过30岁的梁清波开始独立创业,其实内心还是有些抵触,她觉得享受了几年相对稳定安逸的编辑生活,对创业充满担忧的自己,几乎忘了过去的自己在改行的时候是一个多么敢闯的人了。选择出版《选择流浪》这本书,是“希望它能把10年前无所畏惧的自己找回来,告诉自己前路是未知的,不管在创业的途中遇到什么事情,起码我不要去攻击自己,不自责,不后悔,不自我怀疑,只管去努力,然后坦然接受一切的结果。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能激励自己向前看,想着去解决问题,这对创业途中的我来说非常重要”。
她坦陈:“这本书里边有很多细节都让我产生共鸣,比如查特温孤身一人踏入未知的世界,在独自旅行的过程中,寂寞会悄悄潜入灵魂,有时还会伴随着失去动力的风险。”
做给成人看的漫画故事书
这也是梁清波做的第一本漫画形式的心理故事书/图像小说。而代理这本图书中文版授权的范根定,早就关注到世界范围内以图片为主的图书正越来越多。他认为出版业正在开启读图时代,“今年我去法兰克福书展,就想特别关注一下这个类型的书。以前的书主要以文字为主,图片是配合文字的,现在颠倒过来了,图为主,文字是配合的,有的甚至几乎没有文字了,完全用图片来讲述”。
范根定分析说,儿童绘本实际上就是这种类型的图书,已经很普遍。关键是面向成人的以漫画、图像来讲故事的书, 很快也将越来越多。“但并不是以图像为主的书多了,就会替代以文字为主的书,只是有一个新的品种会成长起来。比如说以前只有纸质书,后来出了电子书,电子书出来以后也没有替代掉纸质书。新的品类会刺激出一个新的读者群,所以实际上整个产业是在膨胀。”
“当然这个行业里面不是所有人都这样想,但我觉得大家必须乐观。”在范根定看来,图书可以区分为“读的书”“看的书”和“用的书”。他说:“在咱们国内,实际上是以读的书为主,书的文字量都是很大的。咱们中国人还经常讲‘看书’,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以图片为主的书会越来越多,因为这样的书更容易让人接受,引起人‘看书’的兴趣。还有一些书是‘用’的,比如西方有一类书叫work book,就是一步一步地指导人进行某些操作,这类书是被当作实操性工具书来使用的。比如教化妆的图书,有很多类似的这种指导性的图书。”
范根定又指出,随着社会发展,物质上人们更加富裕,精神上却越发孤独,因为在高度发展的成熟社会里,人的独立性增强,相互之间的连接减少。“在西方富裕社会,实际上人是越来越孤独了,越独立就越孤独。孤独的时候碰到问题怎么办?他们会到各种各样的自助式工具书中寻求答案,与书交流,获得力量。”范根定说,“在我们中国社会的现阶段中,还是很容易通过同伴之间的交流互相影响的,朋友之间经常相约一起喝酒、吃饭,很多问题就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化解了。西方流行的一些图书,包括很多教成人通过做手工来减压的图书,国内现在虽然还不流行,但迟早有一天也会流行起来。”
梁清波对此表示赞同:“的确就像范老师所说,平日里我们女性找闺密逛街或者聊天,男性找朋友一起喝酒,在相互的倾诉中释放了压力,缓解了内耗。而在西方社会中,人们习惯了独处,好像不愿意去跟别人讲那么多,这种情况下,图书其实就能起到一个无声的朋友的作用。就像《选择流浪》这本书,它对于人来说真的是一个很好的陪伴,书里的小猫查特温在外面流浪时的日子也挺惨的,但是他并没有被困难压倒,总是开开心心地走在路上,他那种无畏的精神就能感染到你。”
梁清波说她以前也做过一本引进版的讲述抑郁症的黑白色调的绘本,但是当时的市场接受度比较低,她觉得此类面向成人读者的图像/漫画式图书要被市场接受,还需要时间。
但她依然对纸质书有信仰,在这个短视频爆火的时代,她说自己作为出版人并没有那么害怕短视频,反而是公号文刚火起来的时候她特别恐慌,“因为我认为短视频可以去推我的书,但是公号文的信息含量非常大,知识点密集,还有各种知识付费平台和课程,它们才对图书真正构成威胁。既然图书市场在公号文时代都坚持下来了,也不必担心在短视频时代会被取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永远都需要获取知识,短视频传播知识是很难的,拥有系统性知识内容的图书才是最好载体。只要我们出版人有这样的信仰,就一定可以把内容做好,我不相信世界上会没有读书的人”。
我做的书要跨越三个门槛
“以图来讲故事,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个探索。”梁清波说,因为自己从2015年就开始做心理类的图书,所以当看到《选择流浪》这个故事的时候,她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的:“随着个人年龄的增长,我放弃了很多执念,重新调整了对自己、他人、世界的期待。如果用一个故事去表达一些心理学上的观点,我认为它是更有力量的,所以其实我是把《选择流浪》当作一个心理寓言故事来编辑出版的。”
成立“览之文化”开始独立创业后,梁清波依然延续了自己所熟悉和擅长的心理学图书赛道。她说自己做书基本是按照“心理科普、心理自助、心理故事”三类来做的。科普的图书注重理论性,有的内容比较深,比如以前她在出版社的时候做过一本《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那本书看似枯燥,有点难读,但其实豆瓣评分有8.8,只要读进去了,都会觉得非常好”。这种有点阅读难度的心理学图书,也被梁清波纳入心理科普中。
心理自助主要是指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图书,“希望能帮读者解决一些小的心理问题,比如我即将要出版的《价值工作法》,就是引导读者以一种价值思维去面对在工作当中受到的各种挫折,在工作当中感到被冒犯了、被否定了,感到倦怠、没有动力了,感到焦虑了,该怎么去消化这些情绪,怎样从这些不愉快的事情中找到工作的价值。书里边会有很多的提示练习,帮你重新梳理对这些事的认知”。
梁清波说,第三类就是她想做的一些故事性的书,在故事中灌输一些心理学理念,让读者产生共鸣,潜移默化影响读者在现实中的心态和行为。
故事性的图书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兴趣,“首先要让读者有兴趣拿起书,其次是通过提供专业和权威的内容,让读者相信这本书,然后读者才会去使用它”。
因此,梁清波希望她做的书跨越三个门槛。
一是从理论到实践。她说很多心理类图书的作者是学院派出身的专家、学者,或者是教授,但这些专业人士未必亲身经历过心理方面的问题和痛苦,侧重理论教学,而临床经验较少。所以梁清波也会和作者沟通,调整内容的风格和侧重点,让作者写他更擅长呈现出来的内容。
二是从咨询到自助。梁清波解释:咨询师向来访者提供咨询服务,是有一个时间线的持续,一个彼此有反馈的过程,在告诉来访者可以尝试去怎么做出改变之后,观察来访者的变化。如何用图书来呈现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能够代替从咨询师那里获得的一对一的心理治疗,“说实话我认为没有那么容易,我只能尽可能地去寻找这样的内容”。
三是从领悟到改变。梁清波说,在书里既要把道理讲给读者,又要告诉读者怎样一步一步去巩固自己的改变。就像《选择流浪》这本书里的查特温,他离家出走去探险的过程其实就是不停地寻找和收集自我的过程,他会知道自己的人生原来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因而去丰富、探索这种可能性,不管这样做好不好,他都会觉得比过着一眼望到头的生活要完整、充实、快乐。
心理学图书到底有什么用
“虽然做心理书很多年,但我还是觉得,当一个人感到痛苦迷茫的时候,不一定非要去看心理书,或者说并不是看本心理学图书就一定能变好。我们的书服务于那些相信心理学,有真正学习和改变意愿的读者。”梁清波说,有些书确实很有帮助,给读者提供多种思考的角度,但切入角度不一样,可能有的人读完一本很积极的心理学图书反而变得不开心。有些人的自我觉察是伴随着一定风险的,过去他可能也不觉得自己有问题,读了一本心理学的图书之后突然觉得:“天,我是不是有病?”他会自我否定,按照从心理学书上读到的一知半解的知识给自己贴标签。
梁清波感叹:“所以其实人很奇妙,会有那种无知无畏单纯快乐的状态,然后当他知道了一点东西又没有知道那么多的时候,反而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好比爬山爬到山腰时非常痛苦,当爬到山顶的时候又豁然开朗。”
心理学图书对人有什么用?梁清波觉得在某段时间对于她个人来说,其实少了很多原本的自然的东西,很多事情会想得很多,对他人的行为过度解读,常常想来想去把自己搞得非常累。
“很多人有时候做事情之前想特别多,可能想来想去就觉得还是不要去做了。我觉得想得再多也不要忘了自己本来是想做什么,一定要去做,迈出行动这一步才是重要的。”
“读了心理学图书,学习了很多心理学知识之后,我在生活当中更容易原谅别人。我会知道人性是很复杂的,有的人做事也许不符合我的价值观,但我不再抱怨,不再执念求同,不再妄议他人,取而代之的是善解人意与包容。这样我整个人会变得放松很多。”
她也表示:“我学会了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比如当我有一个执念的时候,我会问问自己:如果这个设想实现了,然后呢?我会学会倒推回来,深思熟虑后去选择,或者允许问题存在,而不是迫切想要解决,有些问题在发展的过程中慢慢就消化掉了。”
“此外,心理学对提升一个人的软能力也会有相应的帮助,如心理能力,包括稳定力、自控力、抗逆力、灵活力等;思维能力,包括感受力、归因力、专注力、逻辑力、预见力、判断力、创造力等;行动能力,包括执行力、输出力、整合力、推进力等;社交能力,包括共情力、沟通力、链接力、影响力等。”
“其实关于PUA的书我也想说,我认为心理学并不能直接影响人性的善恶。一个心怀善念的人,不会因为看到书里的操纵人心的技巧,就变成一个操纵别人的人,只是可以识别出别人的一些情绪勒索、被动攻击之类的行为,更好地保护自己去应对。”
她表示,普通人想从心理学中受益,无论是让人际关系更顺遂还是让自己活得更通透、综合素质更高,都需要反思和实践的过程。心理学同样不能给人一个“香格里拉”,不是学了心理学,就不会被欺骗、背叛,就一定能幸福,只是能去拓宽一个人的心灵空间,让我们能够容纳、接受那些生命中的不如意,成为一个能凭自己的意愿做出选择并承担后果的人。
所以,读心理学图书真的会让人变得更好吗?梁清波在做书的过程中也常常这样自问,而《选择流浪》这本书让她再一次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她说自己其实是一个内心有很多恐惧感的人——总是会担忧,如怕自己做的内容读者不喜欢、对读者没有帮助,但勇敢去流浪的查特温的故事,奇迹般地让她从一个“只会应对对未知的恐惧,而不是不恐惧”的人,变成了一个学会放松下来,不再那么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的人。
她也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像故事中的查特温一样,在前行中,能放一放对名利的欲望,放一放对享乐的向往,放一放那些无解的焦虑,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