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部书看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背影

文|李庭华

刘硕良先生是新中国广西新闻事业的早期开拓者和中国著名出版家,在90岁高龄之际,系统回顾了一生从事新闻出版事业的历程,口述完成了《与时间书:刘硕良口述回忆录》(以下简称《与时间书》)一书。该书不仅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部关于刘先生一生奋斗和新中国70多年发展历程在新闻出版事业上的反映的口述史,是一个人的历史和一个时代的背影。

刘硕良先生一生的奋斗及其成就,是个人努力与时代机遇相结合的产物。就个人努力而言,尽管出身农家,但是他从小就喜欢读书,涉猎甚广,有较为扎实的文史功底,使得他在中学阶段的国文、史地成绩非常突出,也奠定了后来从事新闻出版事业的早期基础。

俗话说,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刘硕良先生在长沙清华高级中学学习的两年多时间,接触到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并参加地下党领导的外围组织和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等进步运动,积极向报刊投稿,实现了在新旧时代转型之际思想的转变。湖南和平解放后,1949年9月,他考入中国共产党人主持的新闻干部训练班,拉开了他一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的序幕。

刘硕良先生在《广西日报》工作期间,采写了《翻身农民爱祖国 增产捐献顶积极——记贺县三嘉乡农民爱国捐献运动》《郁林新民乡怎样解决土改遗留问题,进行稳定农民生产情绪的工作》等反映时代主旋律的报道,成长为广西日报社的骨干编辑和编委。

但人生从来就不是一条平坦的大道,刘硕良先生也曾遭遇人生的至暗时刻,1965—1980年,他在“四清”运动中被诬陷入狱,被判刑3年,刑满后又被羁留农场劳动11年,在劳改劳教场所前后近15年。在15年的时间里,他坚信自己有朝一日会重获清白,因而从未放弃自觉学习,读报不断,从头细读《毛泽东选集》1〜5卷和多种鲁迅著作单行本,并能熟练背诵《毛泽东选集》第1卷。

事实证明,他的努力和坚持没有白费,在被安排从事出版工作后,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刘硕良先生又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次高峰。他不仅在漓江出版社创造了出版界的“漓江现象”,而且探索了像《出版广角》这类期刊的有效发展模式,以及人文期刊与出版物互动发展的良性模式,实现了一生曾从事报纸、图书、期刊三种形态三项工作的三栖人生,并造就了新闻出版界广为传颂的“刘硕良现象”。

细读《与时间书》,我们还透过刘硕良先生一生的经历看到了一个大时代的背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刘硕良先生成就的历史,也是新中国广西社会发展在新闻出版领域的一个缩影。1949年11月,伴随着解放大军南下广西的步伐,刘硕良先生来到广西,被分配到《广西日报》(其间有一段在《桂北日报》)工作。他参与了广西减租退押、清匪反霸、土改和土改复查、创办农业生产合作社、广西文学创作发展和文化事业发展、自治区成立的全过程,见证了广西工业发展的历程。

此外,刘硕良先生还通过回忆1949—1965年间他与广西各级领导干部有关的事情,较为清晰地复原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社会的基本面貌,其中涉及广西党政领导陶铸、陈漫远等人和一大批地县级领导干部,还详细记载了受派采访毛主席在南宁人民公园接见各族干部群众的情况。

1980年重新参加工作后,刘硕良先生积极响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开放的号召,带头解放思想,冲破地域和题材限制,带领漓江出版社走出广西,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以自身参与出版界改革发展的实践反映了时代巨变给中国出版业带来的机遇,以及出版人如何利用有利时机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聚势而强,推动出版事业提质提速,为开创中国出版行业新局面所做出的贡献。

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出版界的“漓江现象”,也就没有“刘硕良现象”。■

(本文作者为当代广西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辑,编审)

Read Previous

芯片之争与大国博弈

Read Next

开卷虚构畅销书排行榜(2023年6月)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