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之争与大国博弈

文 | 高辰旭

《芯片战争》是一本集科技冒险、商战故事、大国博弈于一体的书,分析了芯片崛起的历史,以及以控制芯片行业的未来为目的的日益复杂的地缘政治斗争,对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至关重要,能够帮助读者提升国际视野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我们平时很少想到芯片,但芯片创造了现代世界。各国的命运取决于它们驾驭算力的能力。如果没有半导体和它们所制造的电子产品的贸易,我们所熟悉的全球化就不可能存在。芯片行业约四分之一的收入来自手机。一部新手机的大部分成本来自里面的半导体。总的来说,一部智能手机需要十几个半导体芯片才能工作,这些芯片分别管理电池、蓝牙、Wi-Fi(无线网络)、蜂窝网络连接、音频、摄像头等。

如今,没有一家公司能比台积电更精确地制造芯片。

1985年,我国台湾地区经济部门负责人李国鼎把张忠谋叫进了他在台北的办公室,说:“我们想在台湾推动半导体产业。” 1987年,台积电成立,总部与主要工厂位于我国台湾的新竹科学园区,是全球第一家专业集成电路制造服务企业。

同一年,在台湾岛的西南方,一位默默无闻的工程师任正非成立了一家名为华为的电子贸易公司。

在我国台湾,张忠谋着眼于打造世界上最先进的芯片,并赢得了硅谷巨头客户。在深圳,任正非去香港购买廉价的电信设备,然后在全国销售。他交易的设备使用了集成电路,但他自己生产芯片的想法似乎不靠谱。20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把电子工业摆到战略重点的地位”。当时,我们生产的最先进、最广泛使用的芯片是一种DRAM,其存储容量与英特尔在20世纪70代初推出的第一款DRAM大致相同。相比英特尔,我们当时的芯片制造水平落后了十多年。

如今,当我们说到芯片时,还会想到硅谷。

美国加州旧金山以南的城镇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被称为硅谷,这些城镇是这场科技革命的中心,因为它们结合了科学专业知识、制造技术和富有远见的商业思维。加州有大量从斯坦福大学或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的航空或无线电专业工程师。随着美国军方寻求巩固其技术优势,他们每个人都得到了大量国防资金的资助。决定离开美国东海岸、欧洲和亚洲而移居硅谷以投身芯片产业的人,常会感到机会无限。芯片产业一旦成形就不可能脱离硅谷。今天的半导体供应链需要许多城市和国家的部件,但几乎每一个芯片都与硅谷有关联,或者直接是用加州设计和制造的工具生产的。

几十年来,一个典型的芯片可能是这样诞生的:在美国,由以色列工程师团队使用美国的设计软件,采用日本软银旗下英国Arm公司的IP(知识产权)来设计;设计完成后,它被送到我国台湾的一家工厂,该工厂从日本购买超纯硅片和专用气体,采用世界上最精密的,并且可以蚀刻、沉积和测量几层原子厚的加工设备来制造。这些加工设备主要由五家公司生产,一家荷兰公司、一家日本公司和三家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公司。没有这些公司的设备,人们基本上不可能制造出先进的芯片。然后,芯片通常在东南亚进行封装和测试,然后被送往中国组装成手机或电脑。

如果半导体生产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被中断,世界新计算能力的供应就会受到威胁。然而,如今危及半导体供应的最大因素,不是原材料供应的不足,而是大国间的冲突。随着中国和美国竞争日益激烈,双方都专注于控制基于计算的未来,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未来取决于一个小岛——我国台湾。

最后,我想引用万维钢在这本书的推荐序里总结所说的,米勒这本书能纠正我们三个错误认知:第一个错误认知是任何高科技都可以用“堆积”的方法获得;第二个错误认知是创新应该由政府来主导;第三个错误认知是我们应该独立自主(就芯片技术而言)。■

(本文作者工作单位为浙江人民出版社)

Read Previous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基础性出版工程

Read Next

从一部书看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背影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