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衬一个真英雄

文|徐德霞

张品成的新作《十三根金条》从一个人物、一个故事入手,热情讴歌了共产党人最纯正、最本真、最质朴、最高尚的道德品质,那就是公私分明。这部作品娴熟地运用了典型化的艺术手法——柳起跃是党的高级干部,更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他身上的优秀品质与党的宗旨是一致的,是一脉相承的。他不是单纯的一个人,而是中国共产党的化身,是典型化的形象。与之对应的是国民党的情报人员,他们也是典型,是国民党的典型,他们信奉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二者信仰不同、本质不同,孰高孰低、孰成孰败不言自明。

面对这样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人和令人感慨、感动的真实历史故事,怎么把故事写好,是很考验作家功力的。《十三根金条》体现了张品成的三大能力:一是高度的政治素养,没有这一点,就不能挖到共产党人和共产党最本质的东西,提炼不出来,也上升不到一个相应的高度;二是超强的讲故事的能力,十三根金条只是一个点,怎么把这个闪光点扩展成一个真实丰富感人的故事,且一波三折、耐人寻味,这是不容易的;三是娴熟的文字表达力,张品成有着几十年文学创作经验,对原中央苏区十分熟悉,所以写得生动、真实可信。

同时,在《十三根金条》中,张品成很好地运用了反衬手法。

第一,以黄有亮立场的转变反衬共产党的感召力、影响力。黄对周不凡有多崇拜,周有多强悍,就反衬了共产党的影响力有多大。这部作品可以看成一个共产党人为党守金的故事,也可以看成一个富家子弟的成长故事。通过富家子弟黄有亮立场的转变,反映共产党人是如何守正、做人、为公、为民的。起初,黄有亮是崇拜国民党情报人员周不凡的。这个人确实有不凡之处,他手艺高超、精明强干、见多识广,有知识、有本事,足智多谋,一个初涉世事的年轻人崇拜他是在情理之中的。可是,周不凡道德水平低下,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所以,面对柳起跃这样一个有情怀、有抱负、品德高洁、意志坚定的共产党人时,他败了,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搞错了。作品以敌人的卑污,反衬共产党人的高洁,黄有亮转变立场便在情理之中。

第二,以敌人的阴狠狡诈,反衬共产党人的意志坚定、品质高尚。为逼柳起跃拿出十三根金条,周不凡用尽手段,先是把柳逼到绝路,甚至让他连打工都不成,只得沿街乞讨。可即便这样,他也没有动用金条。后来,周不凡放松管制,让柳的同志逼他拿出金条恢复党组织的活动,柳还是没上当。最后,敌人用最残酷的手段折磨柳,摧毁他的意志,给他下药,可就是在昏迷中,柳也没有说出金条的下落。张品成没有把敌人写成草包、蛋,而是水涨船高,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这故事就一波三折了。

第三,以陈秋阳的叛变反衬柳起跃的坚毅。陈秋阳这个人物写得非常好,很真实,写出了他的情感的复杂性。他是在敌人的百般折磨下,实在扛不住了,才说出藏金洞的秘密的。可是,他带敌人去挖,挖出的是两箱石头。其实,这两箱石头是个谜——陈秋阳到底知不知道两箱石头之下就藏着金条?如果陈秋阳知道,那他就不是叛徒。陈秋阳是个意志不坚定的人,尤其是在看着柳起跃至死不屈后,他备受震撼与折磨,最后疯了。陈秋阳“发疯”,可谓画龙点睛,很有力量,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

作品的结尾耐人寻味:全面抗战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十三根金条成了国共两党的共同财产。柳起跃亲自带着黄有亮和周不凡去藏金洞取金条,一切意味深长,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那么,是不是说此前两方的斗争都是徒劳的?不,没有共产党人的奋斗,就没有国共合作的局面。以柳起跃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和大公无私的精神,永远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

(本文作者为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儿童文学》原主编,儿童文学评论家)

Read Previous

逸乐背后的超凡脱俗与内心挣扎

Read Next

芬妮,谢谢你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