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常读常新的恐龙“大家小书”

文|杨 婴

在地球演化史上,业已灭绝的动物多如繁星,恐龙显然是其中最亮的那一颗。提起市面上最常见的恐龙读物,大概要数各种“恐龙大百科”,将几十乃至几百种恐龙做成漂亮的图鉴,罗列它们的身高、体重和体态特征,画面热闹,数据密集,大有“一本在手,万龙我有”的气势。然而,“恐龙到底是什么”“恐龙是怎么分类的”等最基本的科学问题,往往淹没在一堆炫酷的恐龙名字里,被人忽视或遗忘。

《恐龙绝响:走进史前时代》一书无意于“高大全”,也不着眼于展现恐龙的神秘色彩。本书以16开、150余页的极小体量,构建出一个体系精巧的恐龙世界,用简明易懂的语言解答基本的恐龙问题,讲述恐龙研究的曲折动人故事。作者苗德岁先生是卓有建树的古生物学家,善于以自身专业素养为尺,衡量“繁”“简”,为小读者提炼重点,系统地传授知识;同时,他能授人以渔,把恐龙研究中的弯路据实以告,让孩子们懂得在科学研究中试错与成长之间的关系。

科学之所以吸引人,科普之所以重要,在于它一方面能化神秘为合理,另一方面又能于平凡中见神奇。从这一角度看,《恐龙绝响》是一部绝佳的科普作品。

《恐龙绝响》先用三分之一的篇幅解说了恐龙的概念、演化历程和它们在地球历史中的地位。在第一章和第二章,虽然少了奇形异状带来的视觉冲击感,但是平实的真相更能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迹:(非鸟类)恐龙是只生活于中生代的能够直立行走的陆生爬行动物。鸟类和恐龙有何渊源?中生代的恐龙因何崛起,又因何灭亡?“直立行走”的姿态什么样?……知识如一颗颗珍珠,因问题勾连,由逻辑穿引。禽龙、斑龙、始盗龙、马门溪龙、异特龙、剑龙等名字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记忆点,在书中,它们是恐龙发现史、起源环境和多样性的例证,它们的存在变得合理。这种内在的逻辑,能让人在认识大自然的同时,把科学的精神记到心里。

本书第三章和第四章可以说是一部恐龙研究简史。窃蛋龙有什么“冤屈”?雷龙是不是靠水的浮力才能直起腰的“傻大个儿”?……这些科学问题有些已经有了答案,有些尚待解决。苗德岁先生作为古生物研究者,从不讳言科学家们给恐龙制造的“冤假错案”,也乐于分享至今未解决的悬案,并提供线索,让小读者们自行思考。科学研究并非不能出错的豪赌,而是需要反复试错,于走走停停中挑选较好的路线。科学探索中常见各种“假说”,无论证实抑或证伪,都是通向真相的步骤,失败常常会帮助科学家留下更坚实的脚印。

在本书的第五章,作者甚至“八卦”了国外两位著名恐龙学家之间的争端,这场大战由学术争论上升至人身攻击,似乎并不体面,但作者仍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了它的两面性,肯定了它对恐龙研究发展的推动作用,读来颇有趣味,也有助于孩子们认识人性,摆脱对科学研究的刻板印象。

中国恐龙研究在近30年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世界恐龙研究,特别是鸟类起源方面的贡献巨大。苗德岁先生是这段研究的内行人和亲历者,在本书的恐龙研究史部分总结了这段成就。此外,他还专辟一节,追溯了中国恐龙研究如何在抗战的狼烟中兴起并在战火中发展。他与中国恐龙事业的奠基人杨钟健先生有过面对面的交往,因而这段记述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了解科学史,知晓“事实”因何而来,“知识”如何修正——这种由内行人和亲历者讲述的故事,对小朋友们来说难能可贵。

《恐龙绝响》是一本专业科学家写给少年朋友的小书,它不是一套恐龙集锦,却串联起有关恐龙的基本原理,用极短的篇幅勾勒出恐龙研究史的总体脉络,以诙谐的文字大方地展示了恐龙学者们的研究历程。这本书适合所有喜爱恐龙的大小朋友,既是启蒙必备,也可常读常新。

                     (本文作者为少儿科普作家)

Read Previous

识见卓出、理实相契:汉字研究的又一个里程碑

Read Next

向着太阳歌唱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