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世友
文字是人类从物质世界走向精神世界的关键一步,书写是人类从事精神生产的重要活动。
与书写的演化相伴随,在3000多年的发展中,汉字自身的形体也发生了显而易见的演变,甲骨文字比之现在的手写体、印刷体,其差异和变化一目了然。致变之因,见仁见智,繁与简、正与异、雅与俗、实与美的纠结制衡,其背后的根源在于汉字的社会价值与汉字自身的结构体系之间的相互制约与辩证统一。陆锡兴先生认为:“文字的音形义三位一体,音和义都可以剥离,都可以作为语言学的其他分科的研究内容,但是汉字的形体却无法分离出去,所以汉字文字学最核心的学问就是汉字的形体。”“形体发展取决于人们书写方便快捷的工具性要求,又取决于对形体美感、寄托良好愿望的不断追求。这两个方面对汉字形体演变起着重要作用,催生了历史上多姿多彩的各种形体。”因此,“篆—隶—草—真”之变,成为汉字形体学研究的重中之重。
《汉字形体史》因之成为第一部全面描述汉字形体演变历史的标杆性著作,力释从商代甲骨文、金文、简帛、石刻字形到近代印刷体的连续演化过程。在解读篆、隶、草、真各体过程中体察汉字文化,寻求中华文化源流,描绘精彩绝伦的汉字世界,释放汉字形体在中华艺术园地绽放的独有光华。该著作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贡献,是汉字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书法学不可或缺的基本知识。其可贵之处在于:
其一,分期科学,识见卓出。分期问题是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涉及对该领域历史发展基本趋势的整体把握和科学判断。汉字形体的历史分期,绝不是也不应是简单的朝代分期,其依据与标准要严格遵循汉字“形体”的阶段性、实质性变化,并充分涵纳汉字体系出现至今的各个历史时期,不人为割裂或遮蔽,更不局限或狭化于某一研究成果较多或自己较为擅长的阶段,而是整体把握、全盘考量,这对研究者的要求是极为严格的。陆先生认为,汉字形体历史分期的关键点,一是秦篆的划分,二是近代形体的划分,并创新性地把匠体字形成视为近代形体之标志,把明代到现代之间称为汉字形体的近代期,从而建立了严整、科学、简明的汉字形体历史分期体系。该体系既淹贯古今,融会诸学,又紧扣形体,新见迭出,必有力推动汉字形体研究并为其今后的科学发展提供助益。
其二,辩证分析,理实相契。汉字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交际工具,形体变化深受其社会功能,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和制约。纵观上述历史分期,汉字形体的变异与定形、错杂与规范,此起彼伏,交相辉映。书写内容的生活化、书写方式的快捷化、书写工具的便捷化、书写载体的普及化和书写群体的扩大化,导致了汉字形体的日益简化和符号化。在汉字书写的同一个时空中,慕古与从俗、典雅与简便、美感与实用,汉字古往今来的各种形体往往变幻交织,各有所用,所以,新字体的产生、定形、规范和标准化,绝不意味着旧字体的消亡,篆隶草真的字体发展,是叠加,而非完全替代。只有秉承辩证分析的汉字形体发展观,才能深刻体察并洞见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体总貌,才能做到理论阐释与历史实际相契合。
其三,爬梳剔理,史料丰赡。《汉字形体史》全书903页,106.5万字,所涉文献自商周以迄今时,极为广泛驳杂,陆先生始终坚持以文献为基础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观察与分析,爬梳剔理,殊为难得。
陆先生说:“《汉字形体史》实际是普通意义上的汉字全史,我竭尽了50年的精力,解开无数环节,打通上下三千年汉字历史。”文字所至,心音流动。《汉字形体史》是先生继《汉字传播史》《汉字民俗史》和《汉字美术史》之后的又一部汉字史研究力作,是汉字研究的又一个里程碑。
(本文作者为人民教育出版社汉语室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