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俞方远
600多年前,南方山区的深山老林中,一棵棵巨大的金丝楠木,离开了它们生长百年的土地;600多年前,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下,一家家迁移的农民佃户,离开了他们土生土长的家乡。
金丝楠木,穿过崇山峻岭,寻水顺势而下,拉纤逆流而上;迁移百姓,经过步履蹒跚,开垦免税田地,搭建房屋安居。
经过三年多的艰苦跋涉,金丝楠木抵达了几千公里外的北京。通过移民政策的实施,大量人口涌入了北京。与金丝楠木一同抵京的,还有金砖泥瓦、汉白花岗;与山西移民一同到达的,还有文武群臣、江浙富户。
萃四方之精华,聚万匠之天工,造就了普天之下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故宫;纳尚武之金元,固大明之边疆,走到了中国历代都城东移北上的终点——北京。
由此可见,故宫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一座皇家宫殿。600余年的岁月沧桑,故宫丰神依旧,作为明清两朝24位皇帝居住及处理国事政务的场所,它见证了作为明清时代国家中枢491年的历史烟云;作为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文化成果精品的殿堂,它也记录了成立近百年的故宫博物院的辉煌历程。故宫有着独一无二的地标意义和文化象征。
当下与故宫内容相关的图书种类众多,但我们对故宫的认识依然是“碎片化”的。故宫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整体,它的建筑、文物与宫廷历史文化,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我们不要零碎、孤立的书写,我们太需要一部将故宫置于大历史、大文化的格局中,提纲挈领、脉络清晰的“整体史”。故宫也太需要有人为它写一部“传记”了。
故宫博物院第五代掌门人、故宫学的首倡者、启动百年来故宫最大一次整体修缮的郑欣淼,将自己20余年的积累,凝结成《紫禁城——一部十五世纪以来的中国史》(漓江出版社、故宫出版社联合出版)。
以“紫禁城”为主书名,就表明郑院长要突破“故宫”这一概念,避免仅限于建筑、文物、宫廷生活等单门独类的分块叙述,而是以“紫禁城”为视角,以城看史,以城讲国。所以,这本书从“紫禁城作为皇宫的建设史”“紫禁城作为朝廷的政治史”“紫禁城作为宫廷的生活史”“紫禁城作为故宫的博物院史”四个部分撰述,庶几书写出一部完整的紫禁城史。
《紫禁城》是一部“故宫学”的鼎新、典范之作,翻开这本书,我们得以在故宫文化整体的视野下去看明清491年的历史烟云、紫禁城建成600余年的岁月沧桑、2000多年帝制史、3000多年宫殿史、15世纪以来的中国史……
《紫禁城》的写作过程,历时5年。在这5年中,郑院长不断推敲、打磨书稿,不断遴选、增补插图,最终打造出一本20余万字体量、380幅珍贵图片、结构虑周藻密、文字可读性强的成稿。随着社会的发展,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好内容要有好的设计,装帧编排设计方式也要与时俱进。
于是,国际知名书籍设计师,3次获得“世界最美的书”奖、17次获得“中国最美的书”奖的刘晓翔担任了《紫禁城》一书的装帧设计。在设计前期,刘晓翔就与策划团队及作者进行了多次沟通,对“紫禁城”这一厚重的题材,慎之又慎地对待,既要表现文化和历史感,也要表现出版的当代性,还要兼顾当前市场读者对书籍内容及装帧的期待,在各个方面做出平衡。
刘晓翔一改目前市场上千篇一律以“故宫红”为主色调的设计思路,别具一格地以紫禁城琉璃瓦为主色调,彰显皇家气派,氤氲文化内涵。
刘晓翔还将别出心裁的巧思隐藏在封面的工艺与材质中:压凹工艺,呈现紫禁城的屋脊瓦浪;封面材质,还原琉璃瓦的真实触感。一个封面,从视觉到触觉,让读者“通感”设计师的匠心独运。
比iPad Pro还大的开本,采用特殊装帧工艺,让精装圆脊可180度平摊在桌面,每一件文物毫发毕现,跨页大图震撼呈现。内文版式各自独立又相互呼应,版面灵活又律动,使得文本清晰易读。
“字字珠玉”的内容加上“巧夺天工”的设计,《紫禁城》一书的出版,旨在传承中华文脉与匠心精神,引领公众发现中华传统之美,深植传统文化根脉。
(本文作者为漓江出版社发行营销中心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