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一姐”李清照:活成自己人生的大女主

文|匡杨乐

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水星上的环形山,有15座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李清照的名字赫然在列。作为一名生活在封建时代的女性,能够在数不胜数的中国古代圣贤中脱颖而出,成为古老东方文化的象征,获得世界的瞩目,这是多么璀璨夺目的荣耀!面对中年变故,遭逢国破家亡,她以顽强挺立的姿态,从遥远的大宋,一站千年,最终站到了星星之上,以惊世的才情闪耀寰宇,被后人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婉约词派的一代词宗”。

1084年,李清照出生于山东章丘一个官宦之家,其父李格非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满腹经纶;其母亦出身名门,知文能书。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饱读诗书,少女时期便展现出了过人的文采天赋。随父迁入繁华的汴京后,年仅16岁的李清照便以几首新词闻名京师,当时的诗人晁补之对其十分欣赏,赞其“雏凤清于老凤声”。

李清照这一时期的词作中,《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里“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更是成为传颂千古的名句,就像一缕清风掠过浩瀚的湖面,成为文人圈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在这之后,一首首灵动机巧的佳作从李清照笔下喷薄而出,她连绵不绝的诗情画意如璀璨的明珠,在当时男权主导的封建社会大放异彩。

作为一名女词人,李清照没有封建女子的卑顺思想,而是极力追求并实现个人价值,她的词作蕴含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打破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局限。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女性也可以大胆表现隐藏于内心的真情实感。在生活中,女性也是可以拥有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的个体。李清照就是这样,不被定义,不去迎合,借诗词活出了最本真最自在的自己,在历史模糊的群像间熠熠生辉。

总的说来,李清照的词,可以分为典型的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北宋灭亡之前,此时的李清照,婚姻幸福、生活美满,虽偶有愁绪,也不过是一些儿女情长、离愁别恨,总体上还是幸福的;另一个阶段,则是北宋灭亡以后,李清照的人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系列苦痛挫折接踵而至,李清照的词风也随之改变,这一时期,苦寂悲愁、慨叹时事,成为主旋律。

婚后的李清照始终保持着自我的独立,悉心经营家庭的同时也从未放下过自己的事业追求,将宋词创作推向文学巅峰。

这一时期,李清照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同时她醉心于词学研究,大胆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将词这一文学体裁从诗的从属地位中彻底剥离出来,她选评各家词作,将宋词理论研究提高到了新的境界。

靖康之乱后,北宋灭亡,李清照的生活也遭遇了巨变。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再嫁风波,钱财散尽……但她却并未一蹶不振,而是以常人难以企及的气魄与胸襟,重拾对生活的热情。她把全部精力投入对赵明诚的遗稿——《金石录》的整理和校订之中,用了近10年的时间,把种种疑问一一校正。1143年,李清照将校勘完成的《金石录》上表朝廷,请求付印。此书一出,震惊南宋朝野,被誉为“历代金石研究之集大成者”。同时,流寓金华的她心系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故土,积极着眼于世事,她的众多晚年诗词,走出了个人的情感困局,流淌着饱满昂扬的爱国热情,其情思之高洁,也让世人称赞不已。

郭沫若曾为李清照纪念堂题词:“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秋是著书。”的确,命运赐予了李清照前半生夏花般绚烂的幸福,也给她的后半生带来了秋叶般凋零的凄苦。如四季轮回,幸福转瞬即逝,面对不期而至的凄风苦雨,李清照却从未放弃做自己。无论生活是安逸还是漂泊,她始终忠于自我,内心始终饱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李清照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女人倾尽全力活出最美自我的样子。

Read Previous

以儿童视角讲述乡村振兴的时代故事

Read Next

故宫太需要有人为它写一部“传记”了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