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 妍
“写作是件幸福的事儿,仅凭一支笔,我就比别人多活了一个世界。”
20岁便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陈伟军,出生于东海之滨宁波奉化的一个古村。乡村生活是他童年的起点,也成了他后来从事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新书《少年奔跑在田间》是他由成人文学转型至儿童文学领域的首部作品。
这是一部以“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为主题、聚焦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儿童文学作品。小说以一个二胎家庭——大学生顾晓芸和小学生顾小森的乡村经历为主线,串联起三代人的奋斗足迹,也借儿童视角描绘政策帮扶下的中国乡村新面貌。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当写出“成长”的力量。在这部小说中,成长恰恰是贯穿始终的故事主线。由于当代教育和城市生活的某种缺失,顾小森尽管考试成绩优异,却缺乏课本外的很多知识,甚至以为“花生挂在高高的树上”。人生的转变来自一次回乡之行。为了劝说执意扎根乡村的姐姐回城,顾小森趁暑假只身来到老家乡下,却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摘除了“城里少爷”的标签,渐渐融入了充实的乡村生活。
乡村生活虽然只有短短两个月,给予顾小森的心灵滋养和人生启迪却是全方位的。憨厚善良的阿宽伯伯、热心仗义的“骑猪少年”林图图、坚强自立的阿秀、懂事能干的祥根……这群纯朴的人让顾小森逐渐喜欢上了这个村庄,在他的心里镌刻下了爱的印记。在独特的乡村文化的熏陶下,顾小森不再只将评上“三好学生”作为最大的骄傲,领悟到“生活中除了学习,还有更多的东西”,迅速且全面地成长起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李牧评价道:“这是一本富有趣味和启示的成长之书。”
除了关注少年成长,小说更聚焦“乡村振兴”的时代宏伟画卷。故事采用双线叙述的方式:一方面讲述顾小森在乡村暑假生活中的成长和历练,展现新时代少年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通过描绘以顾晓芸为代表的当代青年参与乡村建设的火热场景,展现了我国“共同富裕”事业的丰硕成果。顾晓芸和她的同学们毕业后,放弃了优渥舒适的城市工作,以满腔热忱投身于发展乡村经济的工作中。他们发展民宿,借助新媒体技术为土特产寻找销路,帮助组建乡村旅游公司,既为外出务工的村民筹谋“家门口”的就业岗位,也解决了留守儿童问题。这群年轻人既有远大的理想,又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用青春在祖国的大地书写不一样的人生答卷。
小说的精妙之处在于,相似的经历在祖孙两代人身上分别上演,命运呈现出一种轮回。被顾晓芸视为榜样的奶奶曾是一名知青,年轻时自愿投身于偏远地区建设,从繁华热闹的大都市来到原本荒芜贫瘠的农村,把所学的知识带给田野,带给庄稼,将青春洒在中国辽阔的乡野大地上。顾晓芸也从城市来到农村,她明白,只要心中有热爱,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能成为青春的舞台。正是这一代代的知识青年的不懈奋斗,让中国广大乡村的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个人的努力汇入时代洪流,点点微光汇聚成璀璨星河,照亮了乡村的辽阔天地。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精准契合了目前“注重学生劳动素养”的教育业界改革动态。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劳动教育是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综合性的育人价值。作者在书写新时代少年成长蜕变的动人故事的同时,也借助书中人物和故事情节探讨了劳动对于人的成长的重要性。
一部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指明灯。诚如亲子教育作家张贵勇所评价的,《少年奔跑在田间》站在儿童的视角展现乡村的时代变迁,以生动的细节凸显劳动教育的乐趣,并透过两代人的观念冲突、城乡之间的差异与联系,弘扬了一代青年扎根乡村、振兴乡村的价值选择,无形中也引导着广大青少年读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本文作者为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