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长安三万里》,读懂《语文书里的大诗人》

文/小仙儿

这个暑假,国产动画片《长安三万里》的热映带给人们许多惊喜。这部动画片以唐代诗人高适和李白的友谊为主线,再现了大唐作为“诗的时代”的繁荣景象。

据统计,影片中出现的唐诗多达48首,《将进酒》《燕歌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名篇名句,在影片中皆有体现。

有学生开玩笑说:“片中人不要再说话了,他们每说一句,我们要背的诗就多一句。”还有老师、家长感慨道:“这部动画片就是一次关于唐诗的项目式学习。”

1

你别说,这部动画片还真是一部很好的“教育”影片。好在哪里呢?

首先,故事生动。学生时代,我们都很怕背古诗、背古文,一是因为古诗、古文的语言都很陌生,记忆起来有困难;二是因为课本上的古诗文,突出内容,弱化场景,不容易读懂,而读不懂自然也就记不住。

但看《长安三万里》就不一样,它首先是个讲得很好的故事,把高适、李白的诗歌及人生融入故事中,以扣人心弦的悬念、出乎意料的转折打动观众,这比干巴巴的说教更吸引人心。通过生动的故事,我们对诗人的性格、气质、人生经历会有直观的感受,从而对他们的诗歌产生亲近感。

第二,场景鲜活。在课本中,我们学的诗词都是碎片化的,对诗人的了解,也都比较简单片面。但在观影时,我们却能回到诗人的生活现场,沉浸式体验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心境,从而认识一个有血有肉的诗人。

我们看到故事里,李白因为仕途失意而痛饮狂歌,就更能体会《将进酒》中,“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欢乐背后的凄凉。

我们看到故事里,高适窥破安禄山的谋反之意,见过边防将帅冒险轻敌、骄奢淫逸的生活后,就更能感受他作《燕歌行》,写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悲愤。

在诗人纵马扬鞭的画面中,不用多解释,“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的潇洒之感就扑面而来;而在轻歌曼舞的笑声里,“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的美好、大唐盛世的繁华,立刻深印脑中。

2

其实,诗歌从来不是“象牙塔”,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坚实大地上盛开的花,是扎根于生活的泥土,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诗意。那么,我们今天该怎样读诗?该怎样让孩子们学习诗歌、爱上诗歌?

首先,要学会把诗歌融入生活,在生活场景里寻找诗。诗词虽然完成于古代,反映的是古代的生活场景,但我们当下的生活,也处处都有古代的影子,也同样不乏诗词的意境,可以留心寻找。

比如,夏天公园里的荷花开了,是不是可以回想一下课本上学过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比如,出门旅行,来到杭州西湖边上,是不是可以留心一下有关西湖的诗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明张岱《湖心亭看雪》)。

诗歌是对生活的重新发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诗词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它变成鲜活的生命体验,这才是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

3

回到古人的生活现场去读诗。古人和今人生活的场景有很大的变化,然而,人性从古至今却变化不大。因此,读诗词时,不妨设身处地代入诗人的处境,以沉浸其中的方式来读诗,从而对诗人有全面的理解,对人性有更深的体察。

青豆书坊出品的这套《语文书里的大诗人》,就是把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王昌龄、苏轼六位大诗人的生平,以活泼优美的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在讲好故事的同时,把小学语文书里的古诗,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的《题西林壁》等,融入其中,让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有惊喜的发现——

原来,《静夜思》是李白出门闯天下,遭遇挫折,没钱没人陪时思念故乡的寂寞之作!

原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不是爱情诗,而是王维赠给朋友李龟年的友情诗!

原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么旷达的词句,不是苏轼得意之时所写,而是被贬黄州,失意到谷底的作品!

这样的形式切合了当下大语文教育提倡的“知人论世”的原则。而“知人论世”要求的正是让学生在读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全面了解作者生平,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深层内涵。

4

可以多发声去诵读诗词,更好地领略诗词的音乐美。中国诗歌在诞生之初,是和音乐紧密相关的。《诗经·国风》最早采集的是周朝各地的民谣,这些民谣是能唱的;词在刚兴起的时候,是歌曲的歌词,也是可以倚声歌唱的。只是随着诗词的发展,它们渐渐更具文学性,而与音乐分道扬镳,这才慢慢变成了只能诵读、书写的文本。不过,诗人作诗、填词仍要遵循一定的韵律规则,这些规则让诗词依然不失音乐的律动和美感。因此,养成诵读的习惯,可以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此外,对于想要学好古诗文、提高语文成绩的孩子,我的建议是可以多背诵名篇佳作。无论你是想考个好成绩,还是单纯想多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文学积累,而储备和积累没有太多捷径,就是读、背,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慢慢掌握。

记得读大学时,为了更好地学习《论语》,我把《论语》从头到尾读了三遍,其中还亲手抄写了一遍。这种“笨工夫”看似费力不讨好,但多年后才显出优势。毕业后参加了工作,曾经泛览过的很多书内容都忘掉了,只有《论语》里的句子,很多我还能背下来。

语文不难,诗词很美,重要的是,得其法而入,方能事半功倍。没有什么比在生动的故事中潜移默化学习语文更好的方法了。青豆书坊这套《语文书里的大诗人》就是抱着这样的初心,期待以更简单有趣的方式,带孩子们打破对诗词的陌生感——先看故事,再了解诗人,再进入诗词,一步步走进诗意的世界,品尝诗词的美好。

愿诗歌与诗意,陪伴每一个幼小的心灵成长、开花!

Read Previous

侦探故事里的科学探索,创造科普教育新高度|《口袋神探》第5辑上市

Read Next

布克国际文学奖得主拉斯洛代表作《反抗的忧郁》问世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