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时代的文学守护者 |《麦家陪你读书》与我们时代的文学教育

文| 陈培浩

1

了解麦家的人应该知道,他不但是一个狂热的写作者,也是一个文学和阅读的信仰者。麦家在西溪湿地有一个工作室,他将其创设为一个叫做“理想谷”的共享读书空间。来到麦家的理想谷,门口墙上赫然写着:读书就是回家。在无所依凭的时代,麦家愿意相信文学和阅读。作为理想谷在自媒体时代的延伸是微信公众号——“麦家陪你读书”。

2017年7月,“麦家陪你读书”公号推出“7天陪你读一本书”计划,口号是“7天陪你读完1本书,一年你比别人多读48本书”。2017年7月2日,精读的第一本书是法国作家杜拉斯的《情人》。此时,很多人只当是麦家的心血来潮,却不知道这只是麦家庞大共读计划的开端。2017年12月31日,在陪读者读完第16本书之后,麦家才将这个计划和盘托出:当天,“麦家陪你读书”公号推送了麦家文章《这是一个20年才能完成的计划,你敢不敢认领?》,坦陈了创立“理想谷”的原委,更展示了一个宏大的需要用尽全力才能完成的阅读狂想,即“100+1000+7+20”计划:

今年三月份,受一位吉林读者的建议,我决定把“理想谷”搬到网上。今年我就一直在做这件事,挑选、确定书目,找人解读、领读、配乐,然后挂到我的微信公号上,公号的名称就叫“麦家陪你读书”。

我有个宏大的计划:

就是“100+1000+7+20”的计划。

100是指100位专业读书人,他们负责拆书、解书,化繁为简,提纲挈领,把一本书拆成7部分——7指的是7天,即一周读完一本书。

1000是指从理想谷现有上万册藏书中选出1000本古今中外的文学佳作,这工作主要由我负责。

20指的是20年,用20年时间以文字+图像+音频的方式陪你读(听)完1000本书,现在才读到第26本。

我不知道最后能不能完全实现,但我就在努力做,坚持做,希望能够做完做好,也希望有更多人来分享。

唯有理想主义才是对抗虚无主义的法门,麦家也显示了他从文学的写作者到文学的信仰者的转变。麦家身上,自有一种狂热痴执在。早年在解放军艺术学院,临近毕业之际,众人皆为前途奔忙,唯独他却为一个写作念头所牵引,不能自拔,活在自己的虚构世界中。后来他迷上博尔赫斯,同样狂热,很多博氏作品皆熟读成诵。狂热是一种生命的热力和执着,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燃料,对麦家亦然。但狂热并非就是信仰。狂热的基础是情绪,信仰的基础则是观念。对于文学,麦家初是狂热,后则是信仰。一开始或许是希望通过文学出人头地,继而则是把自我生命与文学化合为一,麦家甚至从民族精神和更高的人类文明角度理解文学的价值。麦家“认命”了,认领了这份文学的“天命”。生命的价值基点就此筑牢,虚无便无从谈起。

2022年3月18日,麦家在浙江卫视播出的“王牌面对面”节目中再次提到他的“20年1000部”的陪读项目。麦家说:“今天我们并不是缺少可读的书,而是缺少读书的人,不是没时间读书,而是没习惯读书。我现在做的事情就是这样,陪人读书,希望有人在我的陪伴下,养成读书的习惯。”不觉间,这件事启动至今已过五年。庞大的20年计划已完成四分之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长江不辞细流,日月点滴才最考验人的意志和心力。麦家在节目中说:文字能使人迅速安静下来,即使是产品说明书。这是一个文字信徒和阅读大使的体会,他感谢参加节目沈腾等的明星,认为他们的知名度将号召更多的青年人加入读书的行列,“这是你们对读书的馈赠”。

2

“读书”和“刷视频”都是获取信息的途径,却分隔出不同的时代,也将塑造截然不同的精神主体。读书属于印刷时代,刷视频属于自媒体时代。“读”与“刷”的动作已经暗示了主体与对象之间精神距离的差异。读书是深度的,沉浸式的,阅读调动主体的理解力、想象力,进而也塑造了一个具有幽微辽阔、具有内在深度的精神世界。刷视频却是休闲消遣、无所用心的,“刷”意味着还有海量的信息等待接受眼睛的检阅,意味着信息的碎片化,刷频行为的娱乐化。在刷视频中成长的主体,必将被隔绝于深入、内在、系统性的经验世界。从时代角度看,从文字到视频的媒介转型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但从文明角度看,媒介迭代却可能将人类历史几千年贮藏于文字媒介的宝贵遗产拒于门外。显然,麦家在做的正是这样一件在碎片化时代坚守和挽留读书价值的事情。往小里说,这是一个读书人的使命。往大里说,这事关一个民族文化未来形态的大事。

我们处于一个技术迭代加速,“当代文学”受到技术秩序前所未有的塑形。新技术先是改变人们理解文学的方式;进而改变了文学与世界及人的关系,文学功能由此而生巨变;最后改变了人们关于“文学”的定义。技术对“阅读”的改造是釜底抽薪式的,碎片视频化时代的“阅读”已然面目全非,“读书”被悄然放弃,甚至被视为落伍过时、不合时宜。然而,人类文明的体现在于,在自然秩序、技术秩序、社会秩序等形塑性力量之外,人类始终勉力追求着自为的文化秩序。自然秩序将人封印于自然的规定性中,技术创新和社会制度创新帮助人类超越于自然秩序的囚禁,却又重新定义了新的行动边界。技术在将人类送往自由王国的途中,总是摧枯拉朽地“罢黜”旧的文化程序。人类面对的难题在于,如何在技术的断裂性迭代中,维系文化的连续性。

3

我们的时代,文学越来越被冲击得七零八落。从作为现实进身之阶角度,文学不如政治;从获取巨额财富成为时代英雄角度,文学不如经济;从放松神经、娱乐身心角度,文学不如影视及游戏······这个时代太丰富了,人们在文学之外自有无数的通道。当代作家千千万,各用自己的方式坚守着读书写作。其中既有理想主义者,也有虚无主义者。麦家却是特别执拗的传播者,写作之外,他自觉充当着自媒体时代的阅读大使。他坚信存在于文字世界的体验、思想和宝藏值得人们永远珍视。这是麦家深刻的文学之信,也是麦家自觉的文学使命!

花城出版社无疑感受到麦家的文学正信,将“麦家陪你读书”的公号内容推向图书市场,这是一次关于文学守护的接力,也是一次在碎片化时代进行文学教育的探索。不难发现,“麦家陪你读书”这个庞大的计划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时代意识,它要守护文学价值,但也甚至时代的阅读习惯已经发生了悄然的变化。所以,要赓续经典的价值,又必须面对当代人的经验变迁。某种意义上,这套书所进行的是文学经典的大众化传播工作。每部经典分七天导读,每篇导读都用较为浅显、较接近当代青年读者口味的文字来呈现。事实上,这些领读人,正是今天爱读书的青年人。所以,“麦家陪你读书”的实质不是麦家怎样读书,而是通过麦家的号召力,让文学召唤青年,让青年感染青年,找到把经典的文学精神传下去的方式和路径。花城社睿识慧眼,躬身入局,善莫大焉!

麦家几次对我说,他受惠于文学,文学使他获得的太多太多,他必须与更多人分享,尤其是分享一种文学的精神。每一次听,我都为之动容。我也一直在思考今天时代文学何为的问题。在今天的社会语境中,文学已不再具有整全的意义,文学已是“剩余的”文学,因此陈晓明教授才说我们要“守望剩余的文学性”。今天,文学要创造意义,已不具备打正面战、歼灭战的兵力,只能打游击战了。热爱文学的人,身负文学所交付的密电,要启程穿越重重封锁,去寻找下一个/批接收密电的人。有趣的是,此过程中,所传虽是同一份密电,解读密电的方式却不断发生变化;可是,不管如何变化,密电依然是那份密电。密电依然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传密电者。接通密电者,读的不仅是密电本身,而是一整个世界;接通文学者,邂逅的不仅是文学,而在与天地万物相往来。如此,值得为文学,打这场永恒的游击战!

注:本文作者陈培浩系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Read Previous

“读懂”系列新书上市,小视角读懂“千万工程”“浦江经验”

Read Next

毕飞宇十五年新作《欢迎来到人间》:致每一个被迫完美的成年人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