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五年还是十年,“以不变应万变”的决心背后,始终是坚定的学术性和思想性在支撑着索·恩的成长。
记者|赵 冰
在大大小小的出版品牌不绝涌现的几年里,大多数出版机构基本厘清了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的差异,集中内部优质资源投入品牌或产品线的建设,以期能借此影响并占领更多读者的心智。但与此同时,随着整个行业图书品牌的大量涌现,品牌品类之间的差异越发模糊,加之读者阅读水平和内容鉴别能力的大幅提升,图书市场对品牌的热衷也逐渐归于理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简称“社科文献社”)旗下成立于2018年的图书品牌索·恩,已经走过了五个年头。五年里,团队从2个人发展到6个人,从聚焦学术性较强的世界史图书到清晰划分出三条产品线,从第一本书面世,到将84个品种的精品图书推向市场,其中不乏《俾斯麦:一个普鲁士人和他的世纪》《晚期帝制中国的科举文化史》等爆款长销品种。
“产品规模是谈品牌的前提和基础”
在今天,“品牌”已经成为许多出版机构负责人口中的主语。但究竟怎么样才能被认定为图书品牌?Logo印在书脊上就算品牌?有精美统一的设计就算品牌?还是占领读者心智才可以算品牌?标准不一而足。但以上这些,索·恩很早就全都具备了。
在索·恩品牌创立前,整个出版市场已经达到了充分竞争,甚至有点趋于饱和的状态,尤其是大社科领域不断有图书品牌涌现出来占领相应的细分市场,版权代理商动辄就以竞价的形式拍卖优质版权。据索·恩品牌创始人段其刚回忆:“2016年前后,引进版世界史非常火爆,进入这个领域的几乎都是做世界史的。”索·恩成立之前,世界史领域已有甲骨文等几个发展较为成熟的图书品牌在前,并成为出版行业的标杆,新品牌想从中脱颖而出并不容易。
但在段其刚看来,这几个品牌虽都以引进版世界史类图书为主,但相对来说内容普遍通俗易读,更偏大众化。与大众化和通俗性相比,段其刚更关注的是专业度和学术性。“我们这样的出版社背景,理应强调内容的学术性和严谨性,即便是面向大众的市场书,我们也不希望丢掉高校和学者这块阵地。”
于是,一只“带有极强思想性的荆棘鸟”出现在社科文献社的图书书脊上,2018年5月,索·恩的第一本书面世,这只荆棘鸟开始进入读者的视野。其后索·恩又相继引进出版了《时间》《俾斯麦》《帝国的十字路口》等。成立一年多时,索·恩共出版了20多个品种;此后四年,这个精干的团队也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出版节奏,迄今累计推出84个品种。
先有“品”才有“牌”。段其刚始终认为,一定的产品规模是立住一个图书品牌的前提和基础。在如今这样残酷的市场背景下,想要做大做响一个图书品牌,最基础的工作就是有节奏地出书,并尽快形成规模。只有品种数跟上了,才有可能通过一本本书的反复露出,让品牌在读者当中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象。“很多出版社本身对品牌定位和认知都不够清晰”,段其刚表示,很多出版机构没有成熟的产品线规划,甚至无法保证每年的基本出版量就开始做品牌宣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行业对品牌的界定。
此外,鲜明的、能迅速占领用户心智的特色,也是一个图书品牌成立的关键要素。早期索·恩在图书开本、轻型纸的使用等方面都做过一些特殊尝试,也曾在读者群体中引发争议,但如今再去复盘,不管当时的探索成熟与否,客观来看都帮索·恩在打响知名度上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坚守思想性,“我愿意反其道而行之”
任何一个出版品牌或者文化品牌,势必会经历内容方向和运营模式的不断调整。经历疫情三年,许多硬社科图书品牌都迫于压力开始拓展选题边界,关注大众社会热点,关照生命和温情。谈到五年来尤其是过去三年里索·恩的变化,段其刚说:“我更愿意反其道而行之”。
和当初甲骨文诞生时的行业环境相比,现在的图书品牌想聚拢读者、打响知名度无疑是更难了。段其刚预判,短期内,社科类或者说世界史领域,很难再出现当年甲骨文那样的现象级图书品牌。
一方面,注意力经济对图书行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人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大幅缩短。“过去一本新书出来,热度至少可以持续半年,现在最多也就三个月,很快就被新事物替代了,这对图书销量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即便将索·恩曾经爆火的《俾斯麦:一个普鲁士人和他的世纪》放到现在的社会环境下,以同样的营销手段和发行渠道,未必能收获同样的市场反响。”
另一方面,新的图书发行渠道不断增加,自媒体在信息传播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日渐分散,新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方式逐渐提升了读者的自主鉴赏能力。“出版品牌化初期,许多品牌都有忠实的粉丝,品牌出什么他就买什么。但现在,读者会主动根据自己的兴趣点理性匹配品牌和图书。无论是一个品牌还是一个单品都很难出现全民追捧的情况。”段其刚分析道。
行业环境和大众心理在不断变化,品牌的发展路径也势必需要随时纠偏。一些品牌选择转向大众市场,也有一些坚守在垂直品类。索·恩恰恰是后者。除了因为要坚守品牌的思想性外,段其刚还认为,出版社孵化的品牌大概率需要借助本社的发行系统,社科文献社的平台属性决定了索·恩依然要坚持往更专业的方向发展。
明确产品线,更专注于中国故事
多条产品线的建立,在当下出版机构内部孵化的图书品牌当中并不多见,而这也是索·恩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索·恩目前的三大丛书系列在2022年底已基本成型,均有代表作面世。
其一是“历史图书馆丛书”,这一产品现下共推出了7个品种。主要以对一个国家、地区,乃至对全球产生了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研究对象,涉及世界史、国别/区域史、考古研究、文化史等多个领域。例如《征服世界:一部欧洲扩张的全球史,1415〜2015》《帝国统治的逻辑——从古罗马到美国》等。
其二是“人物档案馆丛书”。段其刚解释说:“‘档案馆’这个名字暗含着盖棺定论的意味”。如《肖邦:生平与时代》《梅特涅:帝国与世界》等,都是聚焦名垂青史的风云人物,收录一系列极具学术价值和写作特色的政治家、思想家、艺术家传记。系列作品为权威学者所著,包含丰富而扎实的跨学科研究成果,尤其善于借助最新发现的档案、书信、日记等一手资料,审视不同阶段世人对传主的认识和评价,评述以往各种版本传记之优劣,客观地理解个体映射的时代特征,在历史书写中思考人类命运和当下现实。
其三是“中国研究译丛”系列。截至发稿时,目前这一系列出版了《晚期帝制中国的科举文化史》一部作品,但已有相当丰富的选题储备正在陆续进入出版流程。据段其刚透露,短期内,还将有《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等与读者见面。
“中国研究译丛”是索·恩目前着重开发的产品线。“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话语权的提升,以及越发彰显的民族文化自信自强,我们在图书引进的过程中发现,越来越多的海外学者开始关注中国的文化、社会和经济等方方面面,也产生了许多关于中国的研究著作。”当下市场上这类译著尚不算多,索·恩从历史的角度选取一些视角独特的优质内容翻译引进,关注世界范围内的“中国故事”。例如《晚期帝制中国的科举文化史》的作者,通过对横跨元明清三代、千余种科举相关史料的研究分析,探讨了1315-1905年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科举制度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多重面向。
在创立五周年之际,索·恩明确了这三条重要的产品线,段其刚说,各行各业的知名品牌都有高中低端不同产品,“例如海尔的高端线有卡萨帝,中低端有统帅。图书品牌也是一样的。我不依靠改变选题方向拥抱市场,但我们可以通过产品线的划分尽可能触达更多的读者群体。”未来,索·恩也会尝试在原创学术著作的出版方面展开探索。
无论是五年还是十年,“以不变应万变”的决心背后,始终是坚定的学术性和思想性在支撑着索·恩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