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德元
我相信,科学普及很有威力,它能改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和精神面貌;它也是促进科学发展和创新的推动力,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和国运。以我之见,我国必须更加重视科学普及工作,吸收更多科学家参与科学普及,壮大科学普及队伍,产出更多高质量的科普作品。所以,看到龙春林教授的这部民族植物学科普著作,我是非常激动的。
目前,科普的输出大概能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知识的科普”,更多地着眼于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尤其是在发生一些突发或重大事件后,马上就会出现大量有效可靠的科学知识,在最短时间发挥最大效果,满足公众对认识本质、解决问题的迫切需求。另外一种则是“价值的科普”,即从“知识补课”转向“价值引领”。这种方式虽然不像“蹭热点”式的科普能够博得大多数人的眼球,但它是更进一步、更深层次的普及,包含科学精神的弘扬、科学思想的传播和科学态度的培育,其作用是长期且影响深远的。
诚然,传统的说教式科普已经过时,运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有趣的方式进行科普,是当前科普工作的主流。然而成功的科普作品并非简单地告诉人们科学是什么,还要解释科学为什么。通俗来说就是:与其送鱼给别人,不如教会他怎样捕鱼。在读完《花木间的智慧:民族植物学自然笔记》之后,我就觉得这是一本值得向公众推荐的读物。相较于容易书写、讲述的科学知识来说,本书的每一篇短文都在尝试着揭示科学知识背后的东西,有令人钦佩的科学精神,有在人文与自然科学方法巧妙碰撞下的学术火花,还有贯穿于全书“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理念。我认为这样的作品为科普创作和科普宣传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路径。
该书最大的亮点在于龙春林教授选择西南地区10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依赖的植物资源为切入点,讲述各族同胞在独特自然环境中形成的淳朴的生态观和充满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这些故事和内容全部是龙春林教授及其团队基于多年实地调查和研究创作出来的。他们通过朴实无华的文笔和生动的田野写实让蕴藏在亿万父老乡亲中的聪明智慧得以充分释放,让创新力量实现涌流。就像在纳西族篇章中的“鸡豆凉粉”,去过丽江旅游的朋友应当都品尝过这个颇具特色的地方小吃,当你不知道食物的原料和它的产地的时候,大家品尝的只是旅游的热闹。但当你从书中看到,在多为沙质土壤、土地贫瘠、保水能力差的白沙乡,只有鸡豆能在这里闯出一片天地的时候,美食便成了“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情怀。
“原来,植物学也如此有趣!”我相信读者们看过本书后会发出如此感慨。这其中的奥秘,就是把植物学知识和民族文化有机联系起来,挖掘出植物背后的文化故事,并且用公众易于接受的生动而有趣的方式进行科学普及。
2013年,我以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的身份接受《人民日报》记者的采访时说:“我国在认识和使用植物方面有着漫长的历史,以植物为载体的文化元素和文化事件浩如烟海,不可胜计,挖掘植物背后的文化故事,也是未来植物科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2017年在深圳召开的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发布了指导植物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植物科学深圳宣言》,在该宣言提出的7个优先领域中,其中第六个领域是“对于与植物和自然相关的乡土风情和历史传统,我们要加以评估、记载和保护”,第七个领域为“让公众和植物科学形成合力,鼓励更广泛的公众参与、创新性教育和科学普及”,这本读物在这些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相信能影响更多的读者。
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研究令人神往,弘扬科学精神的科普宣传值得大力支持。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理念、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伟大征程中,我们更加需要关注自然、保护植物、挖掘植物背后的文化,让广大公众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植物知识、各民族同胞讲述的植物故事,这就是我强烈推荐本书的理由。
(本文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