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业求真知,内心必固执

文|谢 明

从1993年开办一家校园小书店算起,田方斌博士刚好投身书业30年。30年前他拉着手推车走在热气蒸腾的黄泥街,与抱着大捆现金的书商,目光灼灼的扒手,还有衣衫褴褛的拾荒者摩肩接踵,这最原始直观的印象就是他对行业观察的起点。后来他成为湖南教育出版社、湖南新教材公司的发行经理,成为中南传媒出版部部长、湖南美术出版社党委书记……在职业生涯的最近几年时光,他是中南传媒产业研究院研究员,这是他漫长书山行旅中最安静,也是回归博士这个头衔最彻底的一次。在自述里他说这段时光就想做好两件事:一是做些研究,二是整理文稿。因此就有了《常理、逻辑与破壁出圈——我的出版观察》这本书。

他在学术上的成就与众不同的一点是,他在漫长的一线岗位上始终坚持培育自己在出版业上的学养,将实操视为理论的立足之点。因此在短短三年的研究员岗位上,他能以主撰身份完成一系列高质量国家级和省级的重大课题,包括《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与考核体系》《湖南省新闻出版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等。

熟悉田方斌博士的人都知道他性格真诚而固执,如果一个人固执而不真诚,那就是霸道;一个人只真诚而不固执,那就是糊涂。他将真诚和固执两种特质集于一身,终于成就了新近这段职业生涯的闪光点,面对如此庞杂的课题,他死死护住自己的学术准则和思想标杆,带领撰稿组同事们毫不动摇地完成了任务。

在《常理、逻辑与破壁出圈——我的出版观察》这本书里,很多文章写就于10年甚至20年前,如果不是他很多真诚而固执的坚信,比如坚信编辑与作者的创造,坚信文化的力量和技术的本质,这些坚信从未被热词和热潮所绑架,那么我们也读不到如此之多的经历了时光淘洗后的真知灼见。比如他在2010年写就的考察报告:特别是未来几年,读者的阅读习惯,阅读载体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而唯一不变的是优质内容。在新的环境下,编辑的职责或者生存王道依旧是对内容的策划和把握,编辑须运用新技术使自己的内容工作提高效率和质量。新技术不是对传统内容的颠覆,而应该成为传统内容编辑的好帮手。这份信念到今天经历了几次技术潮流也从未改变过。再比如他在《图书库存解决方案探究》里提到的:要从选题审核这个源头上找原因,要在品种规模、销售能力、质量效益之间寻找最大公约数。他用“钩稽”这个词来说明品种规模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词,钩是务实,稽是创新。他提到的这些去库存办法至今仍然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但只有更高的政治站位和更深刻的思维修养,才能完成行业乃至国家层面上的宏观命题。2011年田方斌有过一次对美国出版业的考察,他总结出了出版业未来的八个发展规律:内容容器的多介质化、出版生态的丛林化、消费人群的群落化、功能定位的平台化、消费行为的社区化、商业模式的多维化、发展驱力的技术化、竞争工具的品牌化。他的思考和判研是如此有力,以后不管迭代得有多迅猛,这些规律至今仍然在主导着出版业。因此,他在以后的宏观课题上仍然能精准地把握高质量发展、出版强国、走出去、资源配置诸多层面的研究,将这些层面按内在逻辑成就为纲领性研究成果。

2021年11月3日,田方斌的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教授曹之仙逝,他在悼文里写道:“在这个洗净铅华的世界里,先生对真知的坚守显得如此壮丽,对孤寂的淡然又显得如此凄美。”可以感知的是,在田方斌博士的心中,对真知的固执坚守比什么都重要,如果将技术与潮流的起伏视为这书山的峰峦,那么创造与阅读的真诚,便是不断翻越的信念。

Read Previous

样本张一南:精英教育如何降解为大众通识读本

Read Next

花木间有真智慧,植物学也能很有趣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