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文艺出版社重磅推出一部聚焦东西部协作共同富裕,书写浙江与四川少年成长“山海友谊”的儿童文学作品《虎牙》。
“虎牙”是人的口腔中最为坚固的一颗牙齿,象征着顽强精神,也正如坚韧不拔的扶贫群体,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中,在西部大地上,用青春和生命丈量出脱贫攻坚共富之路。
女孩常笑从浙江沿海地区出发,前往四川西部高山,追寻牺牲在扶贫一线的父亲的足迹,川西男孩秦川成了她的向导……故事分为“山”“川”“海”三部分,跨越山与海的友谊,在他们成长历程中留下深刻印记。
聚焦扶贫干部子女心灵成长小切口,书写东西部携手实现共同富裕大命题
从历史进程看,之江与巴蜀结缘已久。苏轼先出于四川眉山,而后善治浙江湖州和杭州,留下千古诗篇。从那时起,浙川便跨越了时空距离,成为东坡流离沉浮的重要人生舞台。
拉动时间轴,当改革开放的一缕春风拂遍神州大地之时,超过30万的浙商西进蜀地,由此开启“天府之国”和“人间天堂”持续四十多年的经贸交流。1996年冬,浙江开始对口帮扶四川,浙与川突破山与海的阻隔,在融冰破土中唱响“春天的故事”。
女孩常笑的爸爸老常是突破山海阻隔、脱贫攻坚工作队伍中的一员,他长时间坚守在一线帮助四川当地民众开展各类助农项目,支援当地基础建设,缓解农产品“卖难”等问题。然而,老常在一次下乡救灾中意外牺牲,和奔腾的江水一起消失了。常笑无法接受父亲的突然离去,决定在假期前往川西追寻父亲的足迹。
《虎牙》对焦扶贫群体背后的亲人,以儿童视角重构生动真实的脱贫攻坚故事,以人文精神关怀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常笑在追寻的道路上逐渐理解了父亲对于扶贫工作的奉献与牺牲,也深刻体会到脱贫攻坚工作者的使命与价值,同时浙江女孩与川西男孩建立的深厚“山海友谊”也再现了“东西部协作”背景下“山呼海应”的磅礴之力,谱写了一段新时代共富之歌。
理解担当、责任与奉献,让孩子树立正确生命认知
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是每个孩子的人生第一课,宜早不宜晚。《虎牙》以“寻找”为契机,描写了那些消失的江和消失的人,不仅将死亡摆在面前,更是让孩子在无形中,跟着主人公从躲避、畏惧死亡,到思考、战胜恐惧,再到逐渐理解担当、责任与奉献。
失去尽管痛苦,但它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正如常笑在最后放下了内心的痛苦,在与自己和解的同时也理解了父亲:
“我与老常之间,只是距离的问题,时间的距离,空间的距离,他只是突然之间远离了我,我们之间,还有距离可以衡量。这个词在脑海中翻滚,距离,距离,总有一天,我们会再见的。”
作者简介
闻婷,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协会员,浙江省新荷计划第三批人才,浙江省衢州市作协副主席。作品以小说、童话为主,编著出版少儿科普、非遗文化丛书20余本,原创出版儿童小说5本,童话集1本,科幻童话《下一站,地球》获第42届香港青年文学奖。
自序:寻找与安顿
2004年夏天,我高中毕业,从家乡衢州坐绿皮火车,摇晃四十多个小时后抵达重庆,车窗下是奔流不息的嘉陵江,对岸高楼森林在迷雾中林立。
但重庆不是此行的终点,火车又过长江,往川蜀腹地而去。
从浙江前往四川上大学,是我第一次远行,尽管四川的麻辣与家乡的鲜辣并没有口味上大的不习惯,但我还是特别想家。
2008年汶川大地震,正是我的毕业季,5月12日14时28分,我们在宿舍准备论文答辩。此后的许多文字,我都写过那种被扭成秋千一样摇晃的楼梯裹住的恐惧。几十秒时间,我们从四楼滑到一楼,清晰地看到每幢楼、每棵树、每个人的颤动。
因为汶川地震,毕业后我在四川工作没多久,就被母亲叫回了家乡。她忍受不了地震后给女儿打了几百个电话,因为信号失联第三天才得到回应。
回到浙江后,我又开始想念四川。在逐渐累积的回忆中,四川,已成为我时常念想的第二故乡。但由于工作忙,一直没“回去”看看。
直到2019年,我得到了去四川采访扶贫工作的机会。
我去采访的帮扶县,是天下大熊猫第一县——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穿越平武的涪江是嘉陵江的支流,而嘉陵江是长江的支流。我的家乡在钱塘江上游,看那翻涌的浪花,我总在想,那些江河啊,脉络交织,有的从雪山奔来,有的在半路汇聚,浩浩荡荡在祖国幅员辽阔的大地上画下痕迹。最终,它们奔向海洋,是在一起的。
去采访的山区,三个月前发生过洪灾,虽在前往九寨黄龙交通要塞上,却因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曾经深陷贫困。一路上,我看到工程车队被深埋在泥沙之下,高处是孤独的塔吊。天空飘起小雪,川西红叶正盛,层林尽染间碧潭如玉。而有一些山峰整座崩塌,附着山体的丛林、河流在大地翻转时彻底坠入地壳。人,也在顷刻间消失不见。
采访回来后,我联想起在扶贫一线遭遇山洪因公殉职的黄文秀,想起那1800多名倒在扶贫道路上的人,构思了一个寻找的故事。
浙江女孩常笑无法接受去川西扶贫的父亲再也回不来的事实,趁着寒假时间跟随父亲的同事们去了川西,寻找卷走父亲的那条江。奇怪的是那条汹涌的江河竟然也在峡谷中消失了,找不到一丝痕迹。
常笑陷入了迷茫,在川西大地上穿梭,仿佛在迷雾中穿行。
川西男孩秦川成了她的小向导,带着她踏上了另一条寻找的道路。他要寻找的,是一座山,一座因为地震在大地上突然消失的山,那里有他的亲人、马舍、瞭望台。
两个人的寻找碰撞在一起,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是成长历程中的变故、失去、伤口,从川西到沿海,他们一路寻找,一路成长。
这就是这部儿童文学作品《虎牙》。
“虎牙”是人的口腔中最为坚固的一颗牙齿,象征着顽强精神,代表了整个扶贫群体。他们坚韧不拔,在西部大地上用青春和生命丈量出一段攻坚之路。
我想以小切口写大主题,从孩子口腔中一颗即将掉落的“虎牙”着手,以第一人称代入儿童视角,展开从浙江到四川的地理画卷,从地理写到心理,书写浙川两地“东西部协作”的故事。
脱贫攻坚是“写在大地上的史诗”,中国在全世界的注目下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浙江省在全国脱贫攻坚战中贡献了中坚力量。其中,有担当,有奉献,有牺牲,有说不完的故事。他们,不会被遗忘。
文中对川西地理风貌与风土人情的描写,是我的切身感受。我希望小读者们在阅读时了解,同一片蓝天下的童年,有不一样的历程,同时感受到川蜀大地上的人文地理之美,对“天府之国”四川产生无限遐想。
以“寻找”为契机,写那些消失的江、消失的人,以及正在奔腾的江、正在奔忙的人,以文学语言讲述发生在祖国大地上的时代故事,安顿自己对故土和第二故乡的牵挂,是一种释怀,也是一种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