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运行安全面临哪些风险挑战?城市运行安全的重点领域、关键领域的安全管理能力如何?面对挑战,需要做出怎样的改进?
6月28日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会同上海建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相关委办局及相关单位的支持下,历时两年共同编制完成、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城市运行安全发展报告(2021—2022)》蓝皮书发布。
蓝皮书结合实地调研,综合城市运行十大关键领域15个行业相关数据,对上海城市运行的安全进行全面评估分析,对十大关键领域安全管理能力作诊断、开药方,为城市运行出具一份内容翔实的“体检分析报告”。
为城市运行出具一份“体检报告”建立一份“健康档案”
6月正值全国安全生产月,全社会正在努力营造“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良好氛围,编制、发布《上海城市运行安全发展报告》旨在摸清城市运行安全底数和情况,对上海在城市安全管理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提升,对面临的严峻挑战作出科学的研判和应对。
这是研究院发布的第三期蓝皮书,三期蓝皮书覆盖年份分别为2016-2018、2019-2020和2021-2022,前两期分别于2019年6月、2021年6月发布,定期为城市运行出具一份“体检报告”,建立一份持续更新的“健康档案”。
上海作为超大城市、流量城市、口岸城市,集聚了高浓度、高密度的要素资源,风险挑战客观存在。2021年-2022年,上海城市运行安全受到多重挑战,上海不断加强城市运行安全管理,通过城市规划、政策、应急管理、常态管理来提高城市应对风险的能力,提高城市韧性。
本期蓝皮书分析了影响城市安全的自然灾害、城市建设安全、设施运行安全、城市生命线、火灾消防、危险化学品、公共卫生、生态环境、道路交通安全和特种设备等10个领域的运行安全管理现状,从管理现状、事故/事件成因多维度着手,开展行业全面体检。同时针对影响城市安全的新情况,在延续以往蓝皮书编制框架的基础上,将电力、燃气等对城市运行安全的“生命线”行业考虑进去,较为全面地覆盖了影响城市运行安全的重点领域和关键领域。
蓝皮书构建上海城市安全运行评价模型,涉及10个关键领域15个行业,包含5个二级指标和16个三级评价指标,得到这些关键领域运行的安全指数。对开展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提升城市运行管理水平都有重要意义。
为城市安全运行关键领域安全能力做诊断,提对策
摸清城市安全运行底数,为城市运行安全能力画像,为城市运行安全能力作诊断,《上海城市运行安全发展报告》作为一份聚焦城市运行安全的专业报告,始终关注城市运行安全标本兼治的系统防范能力,可防可控可救的落地操作能力。
《上海城市运行安全发展报告(2021-2022)》聚焦城市安全管理能力,着重体现城市运行安全的“四梁八柱”和评价指数,体现安全运行管理重点向事前预防转型的工作思路。“四梁”是以城市总体安全为目标,通过法律法规、发展规划、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进行顶层设计,实现城市安全运行全覆盖;“八柱”包括责任体系、管理制度、风险防控、宣教培训、应急管理、社会服务、监督管理和技术创新。
《上海城市运行安全发展报告》从重点行业入手,从城市安全发展着眼,通过对每个行业的定量、定性分析,展示了城市重点行业领域运行管理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为城市安全运行安全关键领域安全能力画像,并依托专业力量对每个关键领域“做诊断”“提对策”,可以为相关部门管理提供依据,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未来,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还将坚持深耕城市安全,动态跟踪上海城市运行安全现状,坚持编撰《上海城市运行安全发展报告》,为上海城市运行安全建立一份详实的、持续更新的“健康档案”。
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中国科协决策咨询首席专家、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首任专家委员会主任徐祖远为本书作序。蓝皮书编委会主任、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蓝皮书编委会主任、上海市原副市长沈骏,蓝皮书主编、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院长孙建平,同济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段存广,同济大学出版社总经理、总编辑金英伟,以及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交通委、应急管理局、水务局、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化学工业区、消防救援总队等参编单位代表出席了发布仪式。
城市运行安全与风险管理是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课题、新方向和新挑战。2017年以来,同济大学出版社与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深入合作,聚焦“城市安全”主题,先后出版“城市安全风险管理丛书”、《城市风险管理学——城市运行安全的中国实践》、《上海城市运行安全发展报告》蓝皮书等系列成果,其中“城市安全风险管理丛书”(24册)获得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目前,双方联合策划的“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城市公共卫生风险防控丛书”编撰工作也已启动,未来将形成更加完整的城市安全知识体系,打造城市安全与风险管理领域品牌出版工程,构筑更加开放的城市安全学术出版传播体系,呈现更多前沿科研与实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