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也是一种告别 |《告别的夜晚》新书分享会近日在上海举办

6月24日下午,“‘不确定性’是生活的常态——《告别的夜晚》新书分享活动”在上海“思南文学之家”成功举办。青年作家王瑢、上海市作协副主席薛舒、《上海文学》杂志副主编来颖燕围绕小说,从“不确定性”“方言与细节”“小说与记忆”等几个方面进了分享和对谈。

《告别的夜晚》由浙江文艺出版社·KEY-可以文化出版,收录了七篇讲述普通人生命暗流的故事。在这部小说中,王瑢潜入日常生活,用诗化的语言,再现了掩藏在平静生活之下的风暴:直到离世都不相信自己病重的父亲;丈夫消失后,在房内不停挖地道的“疯女人”;从敬老院溜出,只为了给家人做一碗“过水面”的老人……俗常而平凡的生活往往更能呈现人生的本质,而书写本身也是对自我的更新。

“不确定性是生活的常态”

《告别的夜晚》讲述了七个故事,每个故事的主人公中身份迥异,表面看并无相似性,但随着叙事的深入,读者便会发现他们都被生活的“不确定性”所困,渴望摆脱日常生活的困境。

来颖燕认为,我们的生活遍布不确定性。例如小说《室内地道》就讲述了一个悬念重重的故事。女儿小柔不懂为何父亲消失后,原本温柔勤劳的妈妈突然变了样,不再对自己嘘寒问暖,而是不停地在房内挖掘地道。妈妈为何像“疯女人”一样挖地道?邻居们会不会发现妈妈的秘密?如果被发现了,一家人又会面临怎样的结局?在小说的最后,王瑢没有直接告诉读者答案,而是止于悬念,将“不确定性”递交给读者。

来颖燕说,好的小说并不会简单地给读者留下一个开放式结局,而是会通过这种“不确定性”给予读者更多生活的感悟。文学评论家托马斯·福斯特曾提出“过分的清晰会杀死小说”,来颖燕非常认同这一观点。在她看来,小说的所有优势就在于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

作为小说家的薛舒,在阅读《告别的夜晚》时会不由自主地从“写作者”这一层面思考问题——“如果是我的话,我会怎么操作?”“我会写一个怎样的结局?”她最喜欢王瑢小说中没有被揭秘的那部分。《过水面》中,患了阿尔兹海默症的老奶奶为了给孙子做过水面,偷偷溜出了敬老院。她的儿女一度以为她走失了,陷入恐慌,但最后发现不过是虚惊一场,大家又热热闹闹地坐在一起吃饭。在薛舒看来,故事结尾“母慈子孝”的场景极其脆弱,其乐融融的外表下暗藏着疏离与撕裂。这种需要读者不断挖掘的“不确定性”是非常迷人的。

唤醒绚丽的“地域性写作”

除了“不确定性”,《告别的夜晚》的另一个特色是恰到好处地融合了北方方言,比如《室内地道》《乌金墨玉》中的主人公就经常蹦出一些太原方言。王瑢说,希望自己在书写过程中尽可能触及到南北的不同地域文化、民风民俗的相同和迥异之处。这样的处理,也让小说中的主人公更具有地方性,增添了小说的个人特质。

来颖燕则认为,虽然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地域性写作”“地方性叙事”,但真正好的“地方性叙事”并不在于往文本里拼贴民俗,也不在于将当地的事物拉出来作为一个地标,简单地粘贴在文本中。好的“地方性叙事”在于能够将整体连接起来,唤醒属于这个地区特殊的绚丽色彩。比如讲到上海,光提东方明珠、外滩是不够的。写作者如果提起外滩时,能让读者感到被黄浦江风吹拂的感觉,那才算成功。《告别的夜晚》正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将民风民俗、方言词汇等恰到好处地缝合到了小说里。

回忆也是一种告别

小说集的同名短篇《告别的夜晚》带有浓烈的自传色彩,在对谈中王瑢也提及了这一点。她说,回忆是为了告别。作为一个写作者,她很幸运。一方面,她可以用文字保留过去的记忆;另一方面,她也可以通过书写回忆,与过去的自己告别,走向新的生活。她在写作时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自己的父亲。她说,当她写完《告别的夜晚》的最后一个字时感叹道:“爸爸,我终于把你放下了。”在她看来,人生就是在不断回忆,不断和上一个阶段的自己告别的过程。

与王瑢不同,对于薛舒来说,写作是借着过去的回忆寻找、打捞真相。用小说去构建一个真相,也是她创作的动因。在来颖燕看来,所有的写作都是和记忆打交道的过程。记忆和个体有关系,所有的叙事都是一种修辞,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性。在写作中,作者要保留什么、舍弃什么,都和对记忆的取舍有关。

在活动的最后,王瑢还谈及了自己多年漂泊的经历。她在太原出生、成长,先在北京工作了好几年,现在又来到上海定居,成为一名全职写作者。这种漂泊的经历让她至今没有“家”的感觉,但所幸的是,她还能写作。即便现实生活没有给予她心灵的安定与慰藉,她还是能时不时的回到文字里,通过“小说里的人物、故事满足一下自己暂时的归属感”。

Read Previous

眺望河西,报告凉州|叶舟长篇小说《凉州十八拍》分享会近日在西北书城举办

Read Next

为城市运行安全做体检、开药方 ——《上海城市运行安全发展报告(2021—2022)》发布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