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六少”社长谈:好编辑如何培养

记者|黄小菲

六家少儿出版社有哪些人才培养的方法论?

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方面,华东六省六家少儿出版社麾下聚集了各路卓越的童书出版人才,用“童书将才,半出华东”形容也不为过。

优秀的编辑队伍是一家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人才的长成,重在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与平台的赋能也密不可分。在竞争白热化的童书领域,华东六省六家少儿出版社已携手走过37个春秋,引领了童书出版行业的发展。

多年来,华东六省六家少儿出版社在人才培养方面“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六家少儿出版社联合体的方法论,对整个图书行业的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6月,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承办的2023年度华东六省少儿出版社社长年会将于江西井冈山召开。为此《出版人》杂志特别策划了“六少社长谈好编辑如何培养”专题,采访了六家少儿出版社的社长,聚焦六社的人才养成之策,也希望借此激发业界共探童书领域人才的议题。

建立新型编辑部,实行项目化运作

部分少儿社通过推进机构改革,以建立新型编辑部和组建图书项目团队的方式,紧跟形势变化,应时代之声。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下简称“二十一世纪社”),在这几年前后进行了多次机构建设,培养了多支精锐的明星编辑团队,其在“三制”机构改革、“中心制”改革、IP运营、人才引进等方面做了多种尝试,打造出儿童文学出版中心、图书项目出版中心、文教图书事业部三大明星编辑团队。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下简称“苏少社”)也不断创新培训体系,通过建设新型编辑部和项目化运作方式来提高编辑综合能力,推动年轻编辑的成长。苏少社是一个拥有大众出版、教育出版、期刊出版的系统型专业少儿出版社,不同板块的编辑通过轮岗等形式进行多维度锻炼,目前,已通过资源互补的形式建设“文学出版中心”“低幼出版中心”。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下简称“浙少社”)每年都会招聘一些新人满足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需求。在各项政策机制的有效保障下,浙少社多位编辑凭借过硬的实力在“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等国内各项评选中崭露头角,在主题出版、品牌出版方面更是贡献了诸多双效俱佳的精品书系。

优秀编辑是团队的核心,是出版社的灵魂。那么一位好编辑的标准是什么?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王泳波认为好的童书编辑一定是“热爱童书、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专业素养、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的。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邵若愚指出“和传统童书编辑相比,除了基本的政治和职业素养外,选题策划、统筹协调、宣传营销等综合业务能力的提升都将成为优秀编辑的自觉意识”。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社长刘凯军则引用了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话:“一不亏心,二不亏本。”“童书是给孩子看的,其内容要求更高,这就要求童书编辑对内容把控的能力要更高,要不亏心。同时,作为好的童书编辑,要有实现内容价值的能力,好的图书产品也要实现好的经营成果,即不亏本。”

好编辑有“道”,也有“术”。

编辑团队的梯队建设是浙少社持续稳健发展的重要一环。谈到如何培养编辑,邵若愚说道:“浙少社一方面依托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人才新政实施人才保障战略,通过首席编辑、集团年度人物、青年新锐等评选,对积极上进、业绩突出的编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奖励;另一方面也与时俱进不断健全人才培训机制,抓好青年人才培养,积极组织开展专业业务培训,不定期开展社内业务交流会,有效提升年轻编辑的业务能力,通过组建图书项目团队、试行营销编辑责任制,编辑担任一线主播、助播等实战机会,充分发挥年轻编辑的个人特长和优势,激发青年优秀人才干事创业的主动性。”

刘凯军提到要从三方面突破人才瓶颈,培养明星编辑团队:第一,树立编辑标杆,打造精品出版编辑团队。2018年,二十一世纪社成立了以编辑命名的编辑室——彭学军编辑室,就是要通过榜样让年轻编辑知道优秀的童书编辑应该怎么做,做什么。2022年初,基于市场环境的新变化和编辑队伍的迅速成长,二十一世纪社大力推进“中心制”机构改革,将儿童文学编辑部和彭学军编辑室合并,成立儿童文学出版中心,整合优化全社的儿童文学力量和资源。过去一年里,儿童文学出版中心的新品《三江源的扎西德勒》《小菊的茶山》《宝桃的村庄》三度入选“中国好书”月度榜单,《三江源的扎西德勒》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同时入选2022年度“中国好书”。儿童文学出版中心2022年造货码洋近9000万元,重印书占比70%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双效”和标杆团队。第二,依托项目制,培育图书IP运营队伍。成立于2018年的“大中华寻宝记”项目部如今升级为图书项目出版中心,该中心立足大型项目出版,依托项目制运作机制,实现纵向职能管理和横向任务管理。2022年,“大中华寻宝记”累计发货码洋达4.7亿元。从组建该项目组开始,二十一世纪社就赋予了其在IP产业链延伸、融合出版转型升级以及提高少儿文化创意产业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的使命。一方面,在管理上做到编辑、制作、营销各生产环节的贯通。另一方面,在运营上实现纸质书、影视动漫、数字阅读、网站建设、文创产品全业态的互动。第三,积极应变,不拘一格引人才。最新组建的文教图书事业部是不拘一格外部引进人才的结果,其建立源于在沈阳遇到的一位优秀编辑,为留住人才,二十一世纪社在沈阳就地组建了项目组文教图书事业部。2022年抖音电商渠道爆款产品——“爆笑小古文”系列正是出自该团队之手。该书上市四个月仅在抖音电商单个渠道就销售了110多万册,成为2022年底少儿图书市场的“黑马”。

在培养编辑队伍方面,王泳波介绍苏少社坚持以下几个方针:第一,坚持将编辑培养融入工作实践。苏少社采取动态化的编辑培养方式,将人才培养与名家资源运营、图书营销推广、多元渠道建设、海外高端人文行等紧密关联,为编辑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机遇、平台。通过与高端资源的碰撞和结合,通过在高标准工作氛围中的熏陶与感染,通过在精品生产过程中的深度参与,来不断提升编辑的素质,锤炼编辑的能力。第二,坚持建立常态化的学习制度培养编辑。建设学习型企业,对编辑工作推进“传帮带”制度,每位新编辑入职后至少有一位资深编辑负责带入门,从各类案头工作,到如何训练选题思维、与作者建立良好关系等,逐一传授;强化员工再学习、再教育意识,通过自我学习、相互学习、业务培训等,提升自身的业务素养和能力,通过国内名人专家“请进来”授课、“走出去”学习交流等方式拓宽编辑的视野眼界,加快知识更新,提高理论素养。第三,将人才培养纳入国际视野。通过参与国际书展及举办相关主题活动,加强编辑与国外同行的沟通交流。为编辑提供与国外同行交流的机会,如利用国际组稿和合作出版打造国际化产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选派编辑到国外学习和进修,学习国际同行的先进经验。

建立轮岗制,做好“传帮带”

近些年以数字化为底层逻辑的新渠道、新平台快速迭代,对编辑不断提出新要求。从外部因素看,良好的团队环境和平台是成就一位编辑至关重要的因素;而向内看,新型的多岗位轮岗的工作机制、传统“传帮带”制对新人编辑的成长都非常有价值。

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副总编辑、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下简称“安少社”)社长张堃相信:“对一位年轻编辑,出版单位最好的支持是提供一个优良的成长环境,一个保护创造力的平台。”张堃的职场,最初是一名新闻记者,之后是都市报要闻版编辑,然后落脚图书出版业。从新闻传媒到出版行业,从新手记者到出版社社长,她非常感激一路遇到的众多师长“传帮带”和来自平台的赋能。

在明天社的内部培训体系中,向老编辑学习,与老编辑共进退是所有新人编辑的共识。明天出版社(下简称“明天社”)社长李文波分享道:“在编辑的成长经历里,从事几年发行和市场营销等多岗位工作,对全面成长很有价值。山东出版集团近几年全面推动图书运营项目制、编辑的产品经理人制度,要求编辑也是第一营销责任人,不断提升编辑的市场运营能力,促使编辑向全媒体编辑转型,成为复合型人才。”

“传帮带”的老传统不应丢弃,李文波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1992年他刚入行不久,和一位老编辑去深圳出差。30年前的深圳,到处是建筑工地。街道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对这位来自山东的年轻编辑很有冲击力。“那时,我记得自己站在深圳一座高楼的楼顶平台上,远眺香港,心中感慨万千。老编辑对我说‘从现在的深圳能看到未来的中国’。2018年,我在编辑《中国时刻:40年400个难忘的瞬间》这套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点选题时,看到资料里呈现的1992年前后的一些老照片,当年在深圳的一些记忆突然重现。编辑新人多与老编辑一起感受祖国和社会多方面的变化,向老编辑学习,对选题策划和编辑内容加工,特别是对一些内容的感性认识,把握内容特点,都非常有帮助。”

多岗位锻炼是培养编辑的有效做法,刘凯军回忆说,在他的成长历程中最重要的转变是在从事了7年编辑工作后,被推荐到发行部做负责人。在20世纪90年代,一个研究生、副编审去跑发行,常常会遇到惊诧的目光,但正是这段特殊的工作经历让他懂得了出版江湖的“人情世故”,思路和眼界打开了。也正是有这段经历,促使他大刀阔斧地推进编辑中心制改革,将编辑与营销相结合。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下简称“闽少社”)社长陈远表示:“闽少社历来重视编辑、发行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编辑人员要深入了解市场,发行人员要全面熟悉产品;编辑跟着发行出差,发行协助编辑做好选题开发和策划,将每一个人都打造成熟悉出版全流程的复合型人才。重视年轻人培养是闽少社的传统,2001年闽少社全社中层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历任班子都高度重视人才使用培养机制的创新,让一批批编辑、发行骨干脱颖而出,截至目前全社有10多人陆续走上集团下属各单位负责人岗位。”

陈远和张堃对好编辑的看法不谋而合,两位社长皆认为,好的编辑应该是复合型的人才。陈远指出,好的童书编辑是“一名善于做调查研究的接地气的编辑,一名思路清晰、思维活跃,知识面广阔的‘杂家’,一名怀抱出版情怀、文化情怀,坚守文化传承初心使命的学者型人才,一名具备强烈的市场观念,熟悉图书营销宣传的阅读推广人才”。张堃认为:“好的编辑首先要有一颗爱孩子、懂孩子、尊重孩子的爱心和童心以及开放包容、面向未来的精神。在具体工作层面,童书编辑应具备以下能力:一是优秀选题的策划能力;二是具备扎实过硬的案头编辑能力;三是具备全程营销的宣传推广能力。”张堃特别强调,“童书编辑要发展出复合型技能,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营销推广方式和技能,让新书得到最大限度曝光”。

近年来,闽少社在编辑队伍培养上下了大功夫、苦功夫。对此,陈远表示离不开以下三点:第一,闽少社对部门考核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按照各部门不同的功能、定位、作用等特点,实行差异化考核并逐年修订。年度目标管理责任考核结果同薪酬紧密结合,并作为职务任免的重要依据。第二,持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项目负责人制,即在书刊编辑部设置项目编辑岗位,在营销发行后勤部门设置项目主管岗位,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员工提供平台。项目负责人在社领导班子及部门负责人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由社里组织进行项目年度考核验收,验收结果作为干部提任考核的重要依据。第三,大力引进出版发行领军人才,负责我社骨干编辑的培养、年轻编辑的培训,重点选题策划组稿,新媒体渠道的管理运营等。在人才培养机制多管齐下的引领下,我社年轻编辑迅速成长,产品线体系逐步健全和完善,进一步激发了团队的内生动力和干事创业的活力。

安少社一直坚持从多个方面培养编辑队伍。“在人才培养上,安少社首先坚持内部技能培训与外部培训结合的方式,每年的继续教育等内部培训用于夯实加固编辑们的业务技能,‘名家大讲堂’等外部培训,扩大了编辑们的眼界和认知。其次实行奖惩并举的措施,在评奖评优方面,向做出成绩的优秀一线编辑倾斜;对于图书质量出现问题的编辑,实行批评和处罚等举措,绷紧编辑们心中的图书质量红线。此外,打造适合的平台。这表现为发掘出每个一线编辑的潜能和优势,将其放在合适的位置,努力打造出一个开放包容、活力满满、鼓励创新的出版平台。”张堃说道。

双榜驱动,设置优秀编辑的漏斗

好的编辑和好的童书息息相关。在即将举办的2023年度华东六省少儿出版社社长年会上,六家少儿社将共同推出华东童书榜和优秀编辑榜。从行业看,近年来华东六省少儿社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华东童书榜和优秀编辑榜的出现,或将成为童书市场的下一个风向标。从出版社自身看,在各家出版社自身培训体系以外,这两项评选将成为优秀童书编辑的又一个“漏斗”。从六家少儿出版社各自的角度看,设立华东童书榜和优秀编辑榜的初衷是什么?

打造编辑交流平台,树立编辑的荣誉感。李文波介绍:“双榜的设置,是为创建一个以童书产品策划、编辑加工、市场数据分析为要素的六少编辑交流平台。这个平台一方面能够让六少编辑近距离了解当前书业市场环境下,优秀童书的产品内容与产品形态,了解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建立编辑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激发内在动力。”

刘凯军接受采访时表示:“华东的少儿出版物是童书市场的风向标,这是我们对外发布华东童书榜的初衷。同时,我们认为对优秀编辑要加大表彰和宣传力度。通过对编辑工作成果的表彰,一方面激励他们,另一方面也为行业分享和推广优秀编辑成长及工作经验。华东六社联合体最初是建立在发行合作的基础上的,经过多年的合作,我们希望合作往深度推进,除了发行,还须加强编辑的合作与交流。”

有利于精品力作的产生,为出版社提供后备人才队伍。“两个奖项的设置有利于鼓励编辑多出精品,提升华东六少图书质量与市场竞争力。通过选拔和发掘具有发展潜力的编辑人员,为各出版社今后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后备人才队伍。”陈远对《出版人》说。

王泳波则提出:“设立童书榜和编辑榜,一是为向读者更精准地推荐好书,二是促进优秀编辑的成长。编辑的评选,我们会根据编辑所编图书的质量、过往取得的成绩以及个人发展的可能性等因素来考量。未来我们会进一步提升评优维度,不仅从行业评议出发,还要增加大众、读者的评价指标,切实选出质量上乘、受读者喜爱的精品好书;另外,我们也要结合业态发展的新要求,在合适时期推出融合产品、新媒体产品的评选。”

Read Previous

从零开始,开辟专业建筑出版的荒岛

Read Next

芙蓉文学双年榜,代表一种怎样的文学态度?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