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个世界读书日,《山海经》入选新华荐书2022年度十大好书。清华社“匠心质造中华美”丛书编辑团队紧随其后,再接再厉,组织了新一轮的《山海经》出版创新。此次创新的目的是:探索如何用特装书,在火热的《山海经》出版市场上,以创新增益文化资本。
插画作者陈丝雨和责任编辑张立红一起经过了十多次设计失败、二十多次打样被否定的艰难历程,以“凤凰来仪”“吉光凤羽”为主题的特装书打样,终于得到了包括传统文化爱好者、作者、书店经理、编辑、发行专员等在内的二十多位业内人士的认可。
对于这一版特装书,孙见坤的看法是:“古今中外,书籍在承担传递信息这一基本的职能之外,其中不少还兼有审美的价值。有些书籍本身往往就是一件艺术品。“吉光凤羽”版《山海经》继承了这一传统,而且其印刷、装帧等方面的设计都是贴合内容而来,是为了内容的更好呈现,而并不是为特装而特装,为豪华而豪华。众所周知,《山海经》本身是有图的,且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很可惜,《山海经》的古图久已失传。明清以来,虽有很多人重新绘制,但缺乏与原典在精神上的契合。以至于被清代大儒郝懿行评为“良不足据”。而清华版《山海经》从最初的黑红版开始,就大胆挣脱了明清古图的束缚,用艺术的魅力思接千载,力求与《山海经》原典在精神上相通联。“吉光凤羽”版更是在此基础上精益求精,不断自我突破的成果。”
“萧韶九成,凤皇来仪”。乐舞起,凤鸟至,寓吉祥之地,必有凤凰飞来,是为祥瑞之相。也恰与东西方古老智慧“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马太效应(大意是,好上加好)”交相辉映。有凤来仪,非梧不栖,又暗合爱书之人必与好书相得益彰之意。
“凤凰来仪”特装书设计是否能够真正带来文化价值的提升呢?或许每个有着不同文化体验的人与这本书碰撞之后都会产生独一无二的思想的光焰。
刚看到特装书的读者卢嫣本是漫不经心的,但只是一眼便立刻被特装书的瑰丽深深地吸引。她认真地说:“我可不可以说这就是‘吉光凤羽’?”听到这个成语,每个人都惊叹于她的锦心绣口。随后,严谨的卢嫣上网搜索,却发现这个成语早在明朝时期就诞生于书法家王世贞的笔下了:“吾所缀集,皆待诏中年以后书,真吉光凤羽,缉而成裘,后人其宝守之。”王世贞以“真吉光凤羽”寓意自己书法是真正的“艺术珍宝”,而《山海经》特装书,则以与文字相匹配的艺术呈现了真“吉光凤羽”。这一特点,让清华版《山海经》的粉丝们忍不住惊奇,因为清华版《山海经》书里面的插画,也类似地以与《山海经》古文匹配的艺术呈现了“真《山海经》神兽”!
与此同时,已经有人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山海经》特装书,沉浸其中阅读起来了。拍下此刻的读者,实则也留下了生命中很难再现的“吉光凤羽”——读书的人本身也成为“艺术品”的珍贵瞬间。这也是一种只有阅读《山海经》“凤凰来仪”特装书时才能产生的独特体验。
从2015年至今,《山海经》从一个甚少人问津的冷门话题,发展到已经有数百种《山海经》画册热销,《山海经》的商业价值被充分挖掘,与此同时,《山海经》的文化价值亟须提升。
“有凤来仪”特装版《山海经》,将 “吉光凤羽”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变成了每个人随时随地打开就可以阅读的特装书,不仅提升了《山海经》的文化价值,也让每一个拥有者把原本想不到与“凤凰来仪”关联的生活,融进了《山海经》蕴含的美好文化因子。
光耀《山海经》文化价值,出版人的探索之路仍不止于此;同样,对古代经典的文化价值的挖掘也将不止于《山海经》。心之所往,是去发现、发扬更多掩藏于文学历史中的不为人所熟知的“吉光凤羽”。